编者按:刘畅,清华经管学院2013级本科生。毕业后将前往哈佛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坚持了15年的桥牌训练,获得过“大马杯”两个主项亚军,曾入选学院“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坚信“数学在经济学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践行着“用自己的数学能力为祖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做贡献”,在自己选择的学术道路上,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潜心学术,追寻自己内心所想,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梦想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相连。这样的选择,我不会后悔。
——刘畅
刘畅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在选择未来方向以及为此做准备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良师益友。老师们言传身教,不仅在授课与研究中提升我的学术素养与能力,更在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启迪我对学术的兴趣与执着,引导我做出钟爱的选择。
特别感谢我的校内导师钱颖一院长,以及自大二开始跟随助研的经济系白亚耒(Alexander White)教授,还有给了我无数帮助的经管学院的前辈们:七字班(经博11)的伍赟学长,一字班的李海石、牛逢时学长,二字班的张木、刘灿尧学长,等等。一步步走来,身边有着那么多帮助我、支持我的人,让我深感幸运,心怀感激。
选我所爱
选择学术研究作为我的未来发展方向,动机很纯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一动机肇始于高中时的数学竞赛经历。那时,几个小伙伴每天聚在一个屋子里,共同破解许多连出题老师也没有答案的数学“难题”,那份协力研究的乐趣和不破不休的韧劲,直到现在还激励着我。选择学术研究,我将继续去破解一个个“难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与当年的小伙伴们再度携手。
至于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兴趣,源自对其严密逻辑体系和优雅整体框架的折服,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在我的心目中,数学好比音乐,二者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能够让人抛弃烦恼,从而抒发所有的激情。数学是科学的最高形式,能够让人摆脱浑噩,足以施展全部的智慧。记得当时选择保送清华经管时,数学奥赛老师对我说:“数学在经济学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在中国的经济学发展中,实证研究发展较快,而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因此,我选择清华经管,就是希望用自己的数学能力为祖国经济理论的发展做贡献。在经管学院的四年中,我尽情感受着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带给我学习生活的优美与光亮。
还记得在大一那年的10月,刚刚踏入园子不满两个月,我得知自己有幸成为年级中3个由钱颖一院长亲自担任校内导师的学生之一,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忐忑。但与院长聊了几句之后发现,他对学生亲切随和,没有半点架子。此后,尽管钱院长工作极其繁忙,但每个学期都必定会抽出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一到两次的单独交流,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与院长聊到一半,秘书推门进来告知麦肯锡的老总来了,这时候院长特别“霸气”地回道:“让他再等一会,我这儿还有一个学生在呢!”当时,我深感作为经管学生的自豪。随着自己的成长,与院长聊的话题也在不断深入,从最开始的对于大学生活以及课程设置的理解与看法,到后来的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未来要做经济学学术研究需要的准备以及注意事项,等等。院长经常与我分享自己当年求学治学的经历,比如他作为一个刚从数学转经济学,之前毫无相关背景的学生,敢于直接去找各路知名教授探讨问题,最后成为他的导师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教授指导的第一个中国学生。院长是具有深厚数学背景的经济学家,这让我倍加珍惜每次与他交谈的机会,希望在未来选择时得到某种冥冥中的印证。
大学四年之中,2015年对我尤其关键。在这一年,我入选了学院的“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了解各个研究领域的重点和方法,并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在这一年,我开始跟随白亚耒(Alexander White)教授研究经济学理论,锻炼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尤其是对于问题的独立判断力;在这一年,我在与钱院长就自己的未来规划深入讨论之后,决定选择学术道路;在这一年,我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交换,并跟随美国司法部前任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法雷尔(Joseph Farrell)教授进行学术研究,认识到经济学直觉和好的研究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要超过所有的数学与技巧本身。这些经历为我之后的学习与选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这一切,都与学院所搭建的平台以及提供的资源密不可分。
爱我所选
为了今后能更好地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学术研究,为了更专业地、更系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大二时我选修了数学双学位。因为心中已有选择,在学习数学时没有丝毫的懈怠,几乎所有课程都超过了数学系的同学位列第一。大二时还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全国决赛(非数学类)一等奖的第一名。
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我每周会花大量的时间参加已经坚持了将近十五年的桥牌训练和比赛,在青年或职业赛场上与高手过招,享受这项智力运动带给我的乐趣,在实际环境下体验“不完全信息合作博弈”。2017年年初,与队友合作夺得的“全国桥牌青年团体赛”U25组亚军,是对我四年努力的最好褒奖。
为了能在未来工作中保持健康体魄,践行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我从大一就加入经管泳队,强身健体的同时,浸润在学校浓厚的体育氛围之中,也为学院的大马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终于在大四,我获得了两个主项亚军的个人最好成绩。
感恩经管
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有一句名言,Believe only half of what you see, and nothing that you hear,即,不要相信听到的任何话,对亲眼所见也要半信半疑。我觉得这正是经管学院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带给我们的一项重要认知,带着批判性思维审慎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对待任何说法不能盲目相信,当然也不能无端指责。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后盾,便也是无用功。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课组涵盖许多看似与专业全然无关的课程的必要性,帮助我们完善知识储备与人格塑造。尤其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对人类知识宝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解才能做到公允。另外,面对现在越来越纷繁复杂的世界,在通识教育阅读与思考中稍稍放慢一点节奏,反而能使自己对一些事情看得更清,不至于急于选择之后再追悔莫及。在《西方文明》课上,历史系的彭刚教授通过从古代到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思想的演变,传递给我们多元论的重要思想:美好的事物标准绝非唯一,不同的价值之间无法相互比较,在选择了某种价值的同时,可能就会丧失同样美好的东西。因此,完全不需要因为某些选择可能会带来的“损失”而懊恼。
经管学院自由包容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大胆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在经管学院,能够与一群优秀却又各具特点的人成为同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白天,大家在为了各自的理想而奔波;晚上,回到寝室,却又能在闲谈中体会不同人的生活。我非常享受与投行实习的室友聊他工作时的困难与收获,听隔壁寝室的同学在洗漱时感慨他创立健康餐饮公司的艰辛,又或是与我的桥牌搭档吐槽他那午觉睡到下午6点的量化基金老板。虽然在诸多道路之中我选择了学术,但正是因为处在清华经管这样一个群体之中,我完全不必担心因为自己身处象牙塔而脱离实际。
无悔前行
师长们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从事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在于志趣,因为过程枯燥,成果难得,必须有这辈子一事无成的心理准备。回首这四年,如果说从前对学术的喜爱只是出于兴趣爱好,那么现在,经过审慎的思考和抉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我要感谢在经管这段数学与经济学相辅相成的经历,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学术研究,提高了能力,开拓了眼界。潜心学术,追寻自己内心所想,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梦想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相连。这样的选择,我不会后悔。(供稿:CDC责编:刘惠心)
更多阅读:
清华经管学院2017年毕业季系列文章
学子|王晓瑜:年轻就是用来“试错”的
学子|易楷宁:随性与认真的统一体
学子|郭健多:经管人,实业
学子|黄政燊:在中国,让梦想照进现实
学子|惠泽华:公益梦,在行动
学子|贺维艺:审视大学:以时间为友
学子|刘裔:博于学,精于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