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人才招聘
  • 用户登录
  • EN

解码中国独角兽:成长密码与企业发展启示

2025-07-10
阅读:

解码中国独角兽:成长密码与企业发展启示

独角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引领经济发展新趋势。区域赋能与企业能力协同共振,可以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推动创新生态系统迭代升级,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战略支撑。


/ 刘亚亚、杨德林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双重背景下,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正成为各国创新竞争的核心载体。自硅谷投资人艾琳·李(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独角兽这一概念以来,其发展态势不仅折射出区域创新活力,更成为衡量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关键指标。

截至2025年3月,中国独角兽企业达到409家,占全球总量近30%,其行业分布从2016年的22个赛道扩展至2023年的39个,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16大领域(见图1)。这一演变标志着中国创新生态正从“商业模式驱动”向“硬科技突破”转型,并依托“北上深杭广”等核心城市形成集群(见图2),形成差异化区域创新体系。当前,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战略价值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验证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效能的重要样本。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梯度培育体系,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在此背景下,解析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密码与发展思路,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核心特征

独角兽企业(Unicorn Enterprise)通常指那些成立不超过10年,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申报条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企业估值超过(含)10亿美元。按照企业的成立时间、估值规模等不同标准,存在潜力独角兽(估值<10亿美元)、一般独角兽(10亿~100亿美元)、超级独角兽(>100亿美元)的梯度格局。

2023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将其作为创新企业的评选标准,适用于独角兽企业,即符合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并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相当规模,社会形象良好,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能够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其本质在于锚定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航道,筛选出兼具技术领导力、商业生命力与社会价值的创新引擎,即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高估值(“三高”)特征。高创新性通过持续推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增长潜力,从而驱动高成长性;高成长性展现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吸引投资者并提升市场对其价值的预期,最终支撑高估值:三者共同形成企业价值的正向循环。

高创新性

独角兽企业的高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上,还体现在其对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战略布局上。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研2023》显示,39%的独角兽企业表示其研发投入占总成本的比例超过40%。中国独角兽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显著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同比增长近60%,近五年累计授权量增长超过5倍;2023年,共有94家独角兽企业申请1157件国际PCT发明专利,其中金融科技、集成电路、机器人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PCT申请量均保持上百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沿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持续提升。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硬科技企业占比达62.6%,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由此可见,独角兽企业相较普通企业具有超高的创新性。

高成长性

独角兽企业的高成长性源于“技术—市场—生态”的三螺旋协同。普华永道《中国独角兽CEO调研2023》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62%的样本企业年营收增速超30%。随着技术的突破与业务的快速发展,独角兽企业在各自行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对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拼多多通过创新的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在电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营收在短短几年内从数亿元增长至数百亿元。宁德时代的CTP 3.0技术(Cell to Pack)、72%的超高体积利用率,以及255Wh/kg的三元体系能量密度,推动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攀升至37.9%。地平线“征程5”芯片出货量突破20万片,带动上下游企业增值提效,助力多款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夺得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放大价值,如小米通过海外市场拓展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头部阵营,TikTok以算法推荐机制重构全球社交媒体生态。

高估值

资本市场对中国独角兽企业的高估值本质上是对其技术领导力与市场潜力的远期认可。2016—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以2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5000亿美元攀升至1.5万亿美元,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和高科技产业的强大发展潜力。《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抖音集团以超2000亿美元估值成为中国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这不仅凸显了其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与增长前景的高度认可。估值超200亿美元的企业(见图3)通常在各自领域内具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技术优势,能够引领行业发展。《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指出,人工智能领域以75.61亿美元的平均估值位居第一,电子商务(61.85亿美元)和新能源智能汽车(54.31亿美元)紧随其后。估值不少于100亿美元的18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以4.4%的数量占比贡献了43.6%的估值占比,总额约6567亿美元。这表明独角兽企业在资源、技术、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也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底层技术突破的强敏感性。

成长密码:区域禀赋与企业能力的协同共振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交叉视角,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可以解构为“区域禀赋”与“企业能力”双轮驱动的过程。这一耦合演进揭示了企业非线性成长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企业成长需要依托区域禀赋提供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必须通过构建动态能力,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的赋能,还需要通过内部能力的迭代与优化,实现动态适应与创新驱动的有机结合。

区域禀赋:创新环境与营商环境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超过六成的独角兽企业位于“北上深杭广”,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上深杭广”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其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创新环境: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沃土

“北上深杭广”能吸引大量独角兽企业,得益于其优越的创新环境。这些城市在科研资源、高端人才储备以及产业链条等方面的优势,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科研资源方面,这些城市汇聚了中国顶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强大的科研能力。例如,北京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上海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有南方科技大学,杭州有浙江大学,广州则有中山大学。这些高校不仅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前沿的技术支持,还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和创新应用。

同时,“北上深杭广”还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深圳的“孔雀计划”、杭州的“人才新政”等政策,通过提供住房补贴、科研资助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国际和国内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产业链条是创新的生态保障,这些城市形成了完善且协同的产业链条,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完整生态。例如,深圳在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杭州在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北京则在金融科技和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突出。这种产业生态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还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未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创新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这些城市有望继续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营商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独角兽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根据《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中国整体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企业满意度较高。根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在营商环境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城市高效的政务服务、透明的政策环境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独角兽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上深杭广”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效的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北京推出“一对一”管家式服务,上海实施“店小二”式服务,深圳以“秒批”服务著称,杭州则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政策计算器”,为企业3分钟匹配适用政策清单。这些创新举措有效缩短了企业办事时间,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政府根据独角兽企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独角兽十条”(北京)等专项政策精准赋能。

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是独角兽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这些城市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准入机制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北京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独角兽企业提供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上海通过优化市场准入机制,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这些城市通过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通信设施等,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运营环境。例如,深圳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升了城市的数字化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杭州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环境。

企业能力:重视创新与长期创新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是外部环境推动的结果,更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对创新和长期创新的重视。

创新:企业的核心动力

中国独角兽企业普遍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例如,蔚来汽车2024年的研发费用高达130.37亿元,占全年营收的近20%。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40.1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上涨至105%。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得独角兽企业能够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独角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表现出色,专利数量和质量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专利总量从约9000件增长至近50000件;2023年,共有94家独角兽企业申请1157件国际PCT发明专利。

独角兽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例如,滴滴出行通过吸引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构建了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团队。大疆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培养了一批顶尖的无人机技术专家。药明康德在2023年拥有33657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这些人才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企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独角兽企业通常将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能够打破传统的行业规则,以独特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宁德时代打造的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连接超200家产业链伙伴,覆盖从矿产开采到电池回收的碳足迹追踪,显著降低产业链碳排放强度。美团以“零售+科技”战略重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开放数字中台,连接5600家连锁商超与41万本地商户,将实体门店转化为分布式前置仓,显著降低商户数字化改造成本。拼多多通过创新的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占领下沉市场。滴滴出行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字节跳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内容—用户—场景”智能匹配系统,重构信息传播的价值网络。这些企业通过不断试错和迭代,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需求。

长期创新:企业的持续动力

独角兽企业通常具有清晰的长期战略布局,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长期的技术攻关和生态体系建设,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例如,蚂蚁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期布局使其在移动支付、区块链等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独角兽企业通过长期技术攻关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壁垒。例如,作为全球无人机市场的领导者,大疆创新自成立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壁垒。其飞行控制系统和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使普通用户能够轻松掌握无人机技术。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先企业,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自2016年成立以来,寒武纪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累。2024年上半年,寒武纪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690.92%,体现了其对技术创新的执着。

独角兽企业通过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协同创新。例如,字节跳动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建立了全球领先的内容推荐算法,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了覆盖短视频、资讯、教育等领域的完整生态,通过全球化战略成功进入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小米通过“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模式构建了覆盖智能家居的完整生态。这种生态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独角兽企业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发展启示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经验表明,区域环境和企业能力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应关注区域环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同时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实现创新发展。

关注区域环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呈现“高集聚、广分布”的特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应关注区域创新资源的分布,选择创新资源密集或舒适性较高的区域作为创新基地,以便更好地获取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例如,北京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在中关村,依赖综合创新资源;杭州独角兽企业则集聚在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附近,依赖知名院校和平台企业的主导模式。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孵化独角兽企业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密切关注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税收优惠等,这些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例如,杭州以“专精特新贷”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约束,依托“专利预审绿色通道”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更以“场景开放计划”为《黑神话:悟空》等创新产品提供商业化加速器。

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区域间的创新合作,利用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独角兽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升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核心竞争力

独角兽企业普遍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或创新模式,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例如,字节跳动通过抓住智能手机兴起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重机遇,推出了多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希音(SHEIN)凭借快速上新和社交媒体营销的创新模式,打造了高效的供应链能力。这些案例表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从中汲取经验,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构建自身的技术壁垒,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敏锐捕捉行业趋势,找到市场中的空白点或痛点,以快速适应变化并满足用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往往集中在硬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半导体、清洁能源等。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高、长期价值显著,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2024年杭州准独角兽企业为例,其中53.9%为“专精特新”企业,人工智能领域占比高达82.86%。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聚焦硬科技领域并突破关键技术,是企业形成独特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此外,独角兽企业的成功往往源于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对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我国企业应摒弃短期逐利的思维,着眼于长期发展,专注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关键能力的构建。通过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同时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企业可以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借鉴独角兽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企业需要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创新模式,聚焦硬科技领域,并坚持长期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亚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博士后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责任编辑刘永选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20256月刊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