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清华经管未来科技“知行见未来·开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建华楼举办。本次论坛以“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融合共生”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饶子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分别发表主旨演讲。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薛健主持。
张钹以“人工智能产业现状与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分析了AI技术的演进。他指出,AI已从大数据机器学习进入大模型时代,但产业化仍面临挑战。张钹强调,技术需与应用场景结合,中小企业应聚焦成熟技术落地。未来5-10年,智能体、世界模型等技术将推动AI在制造业、金融业的深度应用。

张钹演讲
饶子和作题为“病原体与大健康”的主旨演讲,聚焦病原体研究与大健康。他回顾了在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领域的突破,并解析了蛋白质结构在新药开发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应关注慢病疫苗和抗癌技术,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结合。展望未来,他认为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领域有望迎来颠覆性突破。

饶子和演讲
贺克斌以“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阐释了实现双碳目标与绿色转型的路径。他指出,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而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碳价机制将拉动技术商业化。未来,可控核聚变、海上风电制氢等技术可能重塑能源格局。

贺克斌演讲
圆桌论坛环节,薛健与张钹、饶子和、贺克斌共同围绕“前沿科技X未来产业:融合新路径”展开精彩对话。张钹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核心挑战与路径。他指出,技术驱动的企业面临开辟新市场的难题,而应用驱动的企业则受困于技术门槛低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他特别强调,中小企业应避免独立进行前沿研发,而需借助成熟技术与外部合作来开发产品,以应对创新源头不足的长期风险。饶子和深入辨析了生物医药研究的产业逻辑。他强调,传染病防治更具公共产品属性,需依靠国家与社会力量;而慢性病治疗则拥有更明确的商业前景。他呼吁基础研究应保持前瞻性,并通过与产业结合,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切实的疾病解决方案。贺克斌系统阐述了绿色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法规标准”与“市场碳价”。他预判了技术机遇的时间表:近期(三、五年)关注氢能、建筑光伏与碳市场;远期则着眼于可控核聚变等变革性能源技术。他建议企业家将技术研发与未来碳资产价值紧密结合。

圆桌论坛
本次论坛通过嘉宾们的深度分享,为科技赋能产业勾勒出清晰路径,也为企业家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相信产学研的深入交流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活动合影
供稿:EMBA教育中心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