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新书推介——《蓝血与阴谋》

2009-12-04
阅读:

私营银行家是一种职业,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存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惯例法典也逐渐形成。这些操守的保持决定了他的声誉、力量以及他在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中所起的作用……如果私营银行家在其从业过程中未能遵循这一法典,其代价就是牺牲了自己的信誉。这是永远都无法用法律来约束的,但却比法律有着更大的效力。这种信誉是他最为珍视的财产,是多年来信用和光辉业绩的果实,不过却极易失去,而且一旦失去,将不可复得。为了不失去客户对他的信任,银行家必须永远保持着这种操守,并且将此操守法典传给后辈,代代承继下去。

能成为这家公司的资深合伙人,我深感荣幸,如果允许我为公司辩护的话,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头脑里一直都有这样一种信念:用一流的方式开创一流的业务。

上面这些话节选自小J. P.摩根1933年5月23日在一次听证会上的声明。此后两年,也就是1935年,他和几个摩根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一个新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

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后,在这场次贷危机中,随着雷曼兄弟被迫宣布破产保护,而贝尔斯登和美林相继被并入大型商业银行,华尔街原有的五大投行仅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能够屹立不倒与其创始人所倡导的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密切相关。这种传统与文化,在著名畅销书作家帕特里夏·比亚德的《蓝血与阴谋》一书中,有生动而细致的阐述。

《蓝血与阴谋》记录了摩根士丹利的成长历程,并重点聚焦于摩根士丹利内部的一场全球为之震惊的转折之战。2005年3月,八位摩根士丹利前高层联名致信董事会,这封信指责裴熙亮作为CE0领导无方并要求董事会立即换帅。信中列举了大摩股票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没能在证券市场取得高额回报;盈利增长劣于竞争对手;零售和投资管理业务在过去五年表现糟糕。八老将造成这种不堪局面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裴熙亮。

本书通过这场商业争斗反映了摩根士丹利悠久的商业文化与传统。它让人们重新了解了摩根士丹利的历史——1935年从摩根银行分离出来之后,摩根士丹利继承了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金融集团——摩根财团的大部分贵族血统,代表了美国金融巨头主导现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光荣历史。大摩的八位元老坚持的就是这种精神。这就是“蓝血”的由来,也是矛盾爆发的终极原因。

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可继续阅读本书的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开端和结局(1935~1990)

第1章 一流的业务

有些人认为摩根士丹利文化的基石在于保持传统,而事实上,公司繁荣的原因在于其以一流的方式培养了员工敢于适应和改变的意志和勇气。除了历史渊源和摩根家族的头衔之外,公司的经营还基于如下的理论:解决难题的最有效方法是大家坐在一起,综观全局,然后作出对公司最为有利的决策。

第2章 创建银行1970~1990

2005年的逼宫事件的根源是在20世纪的后25个年头里埋下的,那时社会、商业和规模的巨变给“以一流的方式开创一流的业务”这一信条提出了挑战,公司需要以某种方式重新界定这一信条。保障摩根士丹利得以生存和繁荣的领导人中,除了“八人团”的所有成员之外,还有迪克·费希尔,2004年12月他的故去变成了权力之争的情感催化剂;并购先驱罗伯特·F.格林希尔,八位元老聘任的军师;约翰·麦晋桁,他最终于2005年接任了许多人认为原本就应该由他一直担任的职位。

第3章 裴熙亮和“泛美公司”1982~1993

裴熙亮带着三点重要的经验来到摩根士丹利:几个决策人员闭门不出就可以改变公司的面貌;一定要用围困政策压制住不同意见;温顺的董事会既会接受高管们起草的报告,也会相信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告诉他们的话。

第4章 交易1993~1997

当他们宣布这是两家公司的合并,而不是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的收购时,闪光灯不停地闪动着,镁光灯的灯光反射在他们的眼镜上,其后人们也一直称这是一次“合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添惠公司买下了摩根士丹利,尽管摩根士丹利在威望上更胜一筹。为了表明“合并的公平性”,公司的名字将称为“摩根士丹利添惠发现”。

第5章 信任危机和文化冲突1998~2000

没过多长时间,合并的双方就开始发生摩擦了。合并之初,添惠和摩根士丹利约有40位高管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市的凯悦酒店召开了一次场外会议,麦晋桁到场时,拿着一顶黑色的帽子,一顶白色的帽子,他对大家说:“在摩根士丹利,我总是戴黑帽子,而迪克·费希尔则一直戴白帽子。”然后,他就把白帽子递给了裴熙亮。

第6章 “刀斧手”2000~2003

现在裴熙亮换了三任总裁了。董事会开始重点讨论接班人问题。一位董事说:“随着麦克和斯科特先后离去,这成了基本问题。维克莱姆·潘迪特是明显的合适人选,但是,并不是每一位董事会成员都能达成一致意见。”而且,由于裴熙亮坚持让董事和高级经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的董事会成员都与可能的继任人没有任何接触。

第7章 裴熙亮四面楚歌2004年10月~2005年1月

裴熙亮成年后最难过的一年始于2004年秋天。摩根士丹利自上一年3月份开始至此为止,股价下跌了21个百分点,零售部的财务顾问所带来的总收入还不到美林公司经纪人销售收入的一半。资产管理部的表现也不如业内同行,当然还有利润,公司的利润比2000年达到的水平低了30个百分点。瑞内克对摩根士丹利的职业操守及其在法律方面的违规行为也很感兴趣。

第8章 鹰派的最后一次聚会

后来的传奇故事说,那年冬天和第二年春天,人们开始相信“八人团”是在迪克费希尔的追悼会上凝聚在一起的,是费希尔的去世才让他们下定决心去与裴熙亮抗争。实际上,“倒裴”行动早已经在酝酿中了,但是,费希尔的追悼会更坚定了“八人团”齐心协力共同奋战的决心。正如鲍勃·斯科特所说,迪克·费希尔的追悼会就像是“鹰派的最后一次聚会”。

第二部分 战争开始

第9章 信件

在帕克·吉尔伯特、刘易斯·伯纳德和鲍勃·斯科特1月中旬与现任4位常务董事在吉尔伯特的公寓会过面后,吉尔伯特和伯纳德提议由斯科特来“啃硬骨头”——给董事会写封信,然后由顾问董事们集体签名。整体很明确,帕克吉尔伯特说:“驱逐裴熙亮是百分之百的事,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董事会也要重组,因为大部分成员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第10章 回应

在媒体曝光之后,挑衅者们被称为“八个倔老头”,裴熙亮称他们为“老年公民”。他们不喜欢这些称呼,但是,现在再声明他们正值中年已经为时过晚。一群老者插手公司,想从他们的继任者手里挽救公司,这件事本身已经够有看头的了。这些老卫士为了“优秀的”华尔街、为了富有荣誉感的资本主义挺身而战,这些现象让人联想起那些传说中的老年英雄。很少有记者认为“八人团”会最终取得胜利,但是,他们对“八人团”怀着一种莫名的崇敬之情。

第11章 “我们的300亿美元在哪儿?”以及其他问题

裴熙亮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开战的前4天里,裴熙亮、佐伊·克鲁兹、斯蒂芬·克劳福德和杰克·约翰森会见了10家大型机构的投资者和客户。4月1日早上,他们坐飞机赶往波士顿,去拜访公司最大的投资者——美国道富银行,它拥有公司7.41%的股份;还去拜访了美国富达管理研究公司,它持有公司5.53%的股份。

第12章 “我不在乎他们解雇我”

4月22日,麦克维伊把那封信给两位联席总裁各送了一份。读了这封信,就能理解到底是什么值得摩根士丹利人为它而战了。他们写道,摩根士丹利的传统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我们培养了一种信念,那就是最终我们总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现在质疑这一切是否还能够做到。”

第13章 负面效应

“我们在美国的首要任务,”他说,“就是远离媒体。我们现在干劲十足。八团的大多数言论……我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从内部来看,我希望他们能够停止在媒体的宣传,否则,每天都会继续给摩根士丹利带来负面影响。大肆批评为他们赚取财富的公司……他们的所有财富大都是退休以后赚到的。是你们为他们带来了财富。”

第14章 “除了麦晋桁以外的任何人”

裴熙亮已经处在“暴风骤雨”的浪尖上,但是他却岿然不动。“八人团”已经急得捶胸顿足了,他们雇了代理投票顾问,并商定将要公开宣布,如果裴熙亮不退位,他们就会考虑与裴熙亮和董事会打一场代理权之战。如果真打起这场战争,他们将要花去1500万到2000万美元,都是他们个人掏腰包。

第15章 麦晋桁回来了

麦晋桁的睿智、判断力和迅速成功扭转公司形势的行动,从一个侧面反衬出裴熙亮的无能。在发布了第四季度的收益之后,麦晋桁在市政大厅召开了全公司大会。“你们知道,当从事一个职业时间过长时,你就会变得麻木而没有激情,总是循规蹈矩。但是对我而言,我做这一行这么长时间,每天的工作都不同往日。我喜欢这一行就是因为这里有富有激情、才智过人和勇于面对挑战的人们——那就是你们大家。”

徐璐撰稿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