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每月一读——《全球化及其不满》

2010-05-11
阅读:

《全球化及其不满》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据报道,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停滞和贫富差距扩大之后,日本这个曾经标榜平等富裕的国家终于肯面对现实:日本拥有众多贫困人口,而且其数量依然在不断攀升。日本厚生劳动省去年10月披露,截至2007年,有2000万日本人处于贫困当中,差不多每6人当中就有一个。这些日本穷人外表光鲜甚至有房有车,他们成了日本社会一个被割裂的特殊群体。这不过是一个发达国家贫富分化的标本。至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相信读者们都有切身体会,贫富分化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的财富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各个国家内的贫富差距在加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在加大。贫穷导致许多国家发生内战和混乱,也导致了索马里海盗的横行。我们确实需要检讨一下全球性机构对于全球化问题所进行的管理。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以他的智慧和工作经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是在许多重要的经济学领域都有建树的奇才,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中敢于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说话的正直的学者之一。在1970年,年仅27岁的他就成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93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要成员,1995年任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2000年间,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因为个性张扬,不向强权妥协,无情批评“华盛顿共识”和IMF,被要求辞职。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球化及其不满》在2003年一经出版就迎来了热议,并被翻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突破1百万册。在本书中他公开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指出他们往往根据意识形态和市场原教旨主义,并把华尔街的利益放在贫困国家的利益之上,给寻求资助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标准”的解决方案,而不考虑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何种影响。在金融风暴的余威尚在,全球经济徘徊在十字路口之际,在重塑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渐高的今天,听听大师的声音对我们的发展会有好处。

全书共分为九章,笔者将各章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期望能对大师思想的精髓有些理解。

第一章全球机构的承诺

作者首先发现全球性的机构(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的会议遭致各种抗议浪潮的现象。对于为什么发生反对全球化的原因,作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并没有为其带来被承诺的经济利益。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经使得第三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赤贫之中,贫困人口的实际数目增加了一个亿。

在非洲,随着殖民地的独立,人们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但最终这些期望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实现。相反,随着收入减少以及生活标准的不断下滑,非洲大陆陷入深深的困苦之中。

全球化也没有带来稳定。亚洲和拉美爆发的危机威胁到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对金融危机蔓延的恐惧波及全世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通货的崩溃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也会随之下跌。

在俄罗斯和其他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中,全球化和实行市场经济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西方人告诉这些国家,新的经济体系将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繁荣。实际正好相反,新的经济体系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贫困。

要理清哪里出了问题,有必要审视管理全球化的三个主要国际机构,这三个机构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本书中,作者主要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作者指出目前的弊端所在:“我们的体系是没有全球政府的全球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少数组织(诸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少量参与者(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和贸易部长,他们都与特定的金融和商业利益更紧密地联系一起),控制着整个局面,但与此同时,那些受到他们决策影响的人们几乎没有发言权”。作者号召:“现在是时候改变管理国际经济秩序规则了,需要重新考虑在国际层次中如何进行决策,按照谁的利益制订决策,更少强调意识形态,同时更多地考虑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第二章 未兑现的承诺

作者使用了埃塞俄比亚的实际案例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埃塞俄比亚政府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那些从它手里接受资金的国家有义务向其汇报可能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情;如果不向其汇报的话,就有可能取消其借贷计划,而无视行动本身的合理性。作者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在埃塞俄比亚这样一个国家建立金融市场化和私有化更加批评。

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声称它从来不下达任何指令,每一个贷款协议都是与借贷国就贷款条款进行谈判而达成的。但这些谈判都是一面倒的,在谈判过程中,所有力量都集中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帮助的国家都迫切需要资金。

作者认为国际机构完全逃避了我们对现代民主中公共机构所期望的那些直接责任。目前,是给国际机构的表现进行“评级”以及对这些机构在某些地方制定的方案进行审议的时候了,看看他们到底在促进增长和降低贫困方面做得有多好或者有多糟。

第三章 自由选择

财政约束、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间“华盛顿共识”建议的三个重要支柱。华盛顿共识政策是用来处理拉美国家出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并且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到后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政策本身都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成为建立更公平和持续增长的手段。在具体操作这些政策时,政策被实施得太远、太快,以至于将其他需要的政策都排除在外。

私有化:作者首先指出私有化对经济增长做贡献必须满足一些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私有化的实现方式也大相径庭。不幸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非常狭隘的意识形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它们认为私有化应该迅速地进行,并且要对那些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进行打分,结果,私有化并没有带来它所承诺的利益,进而,私有化的失败所造成的问题最终导致每个私有化观点都招来憎恨。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其它国家,私有化都没能像它应该的那样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相反,有时候私有化与衰退相关,并且能够证明私有化是破坏民主和市场机构信心的强大力量。

自由化:即取消政府对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贸易壁垒的干涉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今,甚至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己都认为它在自由化议程方面走得太远,也就是说资本市场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并将其破坏作用向一些小的新型国家蔓延。西方国家推动贸易自由化是为了出口他们的产品,但同时继续保护那些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可能对其经济造成威胁的部门。当美国单方面而不是打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幌子行事时,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尤其令人心烦的是,特殊利益集团如何破坏美国的信誉和更宽范围的国家利益。作者列举了中国的例子,认为美国财政部要求中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不会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只是为美国金融团体的利益集团服务。

外商投资的作用:外国商业在进入国内市场时带来了技术专家,为国内企业带来外国市场,并且具有创造就业的可能。但是外商投资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方面,他们常常摧毁了当地的竞争者,打消了小商人希望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作者还指出日本和韩国的成功并没有依靠外国投资。

秩序和步骤:或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犯下的错误,主要是秩序和步骤的失误。在安全网投入使用前,在没有建立合适的规制和框架前,在这些国家能够承受现代资本主义部分时因为市场情感突然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前,强制推行自由化;在就业创造的要素到位前,强制推行那些摧毁工作机会的政策;在建立合适的竞争和规制框架前,强制推行私有化。这些一连串的失误反映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经济和政治程序基本原理的误解,这些误解与相信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人相关。这些人认为一旦建立了私有财产权,那么其他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包括那些能够使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机构和此类法制框架。

涓滴经济学:作者十分尖锐地指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包含着公平,即让穷人分享社会增长的收益,也让富人在危机时期分担社会的痛苦。(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目前阶段具有很大的启示)。华盛顿共识政策很少在意分配或者公平的问题,他们相信涓滴经济学,认为增长的利益最终会涓滴到穷人身上。

优先权和战略:我们不仅要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议程中加入了哪些内容,还要看它忽略了哪些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议程包括稳定,但是不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包括税收及其负面影响,但是不包括土地改革;它有钱帮助银行走出困境,但是却没钱改善教育和健康服务。很多并没有列入华盛顿共识的项目,有可能会实现更快的增长和更大程度的平等。例如土地改革。

在这前三章中作者主要从理论上批判了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万能论)和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在以后的两章中回顾了东亚危机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失败。

第四章东亚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如何将世界带到崩溃的边缘

1997年6月2日,当泰铢崩溃时,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的开始,这次危机将从亚洲扩散到俄罗斯和拉美,并威胁到整个世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制实施的政策使得当时的状况更加糟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不仅加剧了经济衰退,而且对经济危机的发生负有部分责任,虽然部分国家的错误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快地推行金融市场自由化和资本市场自由化可能是这次危机唯一最重要的原因。作者使用很长的篇幅回顾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轮又一轮的错误政策,而且使用了两个没有听从他们主张的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印证自己的正确推测。

第五章 谁失去了俄罗斯

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倡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开始实施,其结果带来的经济下滑,生活水平的下降,贫困和不平等的增长。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俄罗斯从一个工业巨头滑向了一个资源出口国。强制实施的私有化没有引导该国经济取得成功,而且它还破坏政府、民主和改革的信心,在没有建立征收自然资源税体系之前就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卖出的结果,就是叶利钦的少数朋友和相关者变成亿万富翁,而该国却不能支付每个月仅15美元的养老金。糟糕的私有化最惊人的例子是贷款换股方案,1995年俄罗斯政府不是向中央银行而是向私有银行借贷所需要的资金,这些私有银行都是由政府官员的朋友所掌握,作为贷款的条件,政府拿出它拥有的企业的股份作为抵押。如此神奇,政府不偿还贷款,私有银行就接管了可能是进行虚假出售的企业。于是,少量的寡头政治执政者立即就成为亿万富翁。

第六章 不公平的公平贸易法和其他危害

美国更广泛的特殊经济利益与更广泛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方式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并且使美国看起来更虚伪。美国支持自由贸易,但通常的情况是,当一个贫穷的国家成功地发现它的某种产品能向美国出口时,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利益就被镀锌了。劳工利益和商业利益的混合使用了许多贸易法来建立进口贸易壁垒。如果西方国家的鼓吹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被采纳,我们应该明白其中的原因。其他人不仅要听我们说些什么,而且要看我们在做些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行为都不太漂亮。

第七章 建立市场经济的颇佳之路

作者在本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和波兰两个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策略。

第八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议程

作者首先认为缺乏知识一致性,是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大缺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他们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即注意到了市场的失灵,但现在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控制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相信:市场基本上能够很好的运行,而且政府基本上运行的很糟糕。我们面临明显的问题:一个为了处理特定市场失灵而建立的公共机构,目前却被经济学家们来运作,而这些经济学家对市场具有较高的信心,却对公共结构的信心极低。作者同时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金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追求其原始使命中规定的目标(维护全球稳定),而且还要保证那些国家在面临衰退的威胁时,提供追求扩张性政策需要的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追求金融界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它的既定目标经常会相互矛盾。因为不能公开这一矛盾,所以压力更大,因此必须将其新的使命掩盖起来,至少在表面上使其看起来和以前的使命一致,过分简单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提供了门帘,在门帘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可以对新使命进行交易。

第九章未来之路

如今,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经济稳定服务。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如此难以管理,以至于除了中国、越南还有少数东欧国家外,随着收入的突然下降,贫困飞速飙升。作者相信全球化能够被改造好以发挥它的潜能,国际机构能够按照有利于保证该目标实现的方式被改造。但为了明晰这些结构应该如何改造,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失败?作者列出失败原因的第一位就是利益与意识形态。如果金融利益支配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思想,那么商业利益就会相同地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起作用。对特殊意识形态(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承诺不仅剥夺了这些国家的选择权,而且也导致了它们的失败。对于未来之路,作者指出国际公共机构必不可少。全球化通过增加世界人民间的相互依赖从而提高了全球集体行动的需要,提高了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性。作者进行了以下的一些设想:

治理:如果要使全球化按照其应该的方式运作,那么需要做的最基本的改变就是治理的改变。这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投票权的改变,以及其他所有国际经济组织的改变,以保证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不只反映贸易部长的声音,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不只听到财政部长的声音。

透明度:要保证国际经济机构更多地对穷人、环境、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关注,就必须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全球金融体系:强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回到它原始的使命,缩小它的关注范围,能够行使更大的职责。

作者还提出了改革世界银行和发展援助以及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和平衡贸易议程。

任何改革都不会是容易成功的,作者以哲学高度提出一个思维方式那就是以更人性化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在使全球化有效的过程中,国际机构不仅要为那些富国和工业化国家服务,还要为穷人和发展中国家服务。

全书没有复杂的经济学语言与公式,也没有卖弄什么高深理论,使用的推理基础都是常识,实事求是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经济问题和不同的解决方法,没有什么标准的解决方案。

图书情报中心 张力军执笔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