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英才辈出的经一

2004-04-03
阅读:

英才辈出的经一

马鸿楠

81级经1班的校友们是经管学院的第二届学生。全班共31人,女生6位,这个比例在当时的清华大学还算是令人羡慕的,入学年龄大多为17周岁或18周岁。86年本科毕业时,全班先后有26位同学求学海外,余下的5位同学除一两位直接工作以外,都继续在清华或北大深造。

80年代是这些校友求学的十年,而九十年代是他们工作实践,成家立业,求索报国之路的十年。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各方面发展迅猛,部分同学带着少年时的报国之梦,先后回国工作。目前在中国(含香港)发展事业的同学有杨宏儒,黄京华,方星海,李山,李士彦,王柱,付新华,徐松丹,朱天,汪国寅,卿文光等11位,其余的同学都在海外。

春天花会开,二十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天的经管学生与80年代的经管学生的所思所想及经历、憧憬又有什么不同呢?此次《那时花开》正是让我有机会来花时间思考一个年级,一个年代和这个年代的校友们的今天。

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人,并使这一代人具有他们的共同特征。80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悄然发生在社会各个角落,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李谷一的《乡恋》一度被冠以资产阶级音乐和靡靡之音;顾城、舒婷朦胧诗作的出现被认为是文学的倒退;卷发、花衬衫、喇叭裤、迪斯科一度象过街老鼠;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全国范围的讨论……所有一切在悄悄变化着,而这对于在校的学生们来说,是冲突、是激情、是挑战、更是机遇。

81级的校友们很清楚读书的意义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是我采访为数不多的校友最深的体会,他们与今天的学生比起来,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在于此。

由于81级校友目前在国内的比较少,采访时间有限,我们只采访了以下几位同学,希望通过他们所叙述的自己的和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故事为我们把昨日重现。

李山——不能只做浪漫的爱国者,要做有效的爱国者

(李山现为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李山是家乡四川威远县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当时是县里最轰动的一件事。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大学毕业,报考清华是受了舅舅的影响,因为舅舅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有一年在家中做客,向他介绍了许多清华大学的事情,从此立志到清华大学读书。

因为洪水将报考志愿表冲走了,所以原来报考建筑系的第一志愿被要求重报。可能是小时候家庭出身不好、常受欺负的缘故,为了想出人头地,改变社会不平等现象,想到管理也许可以实现这个理想,便改变志愿,报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专业。

刚到学校时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还哭鼻子,被老师说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由于喜欢美术,第一年当团支部宣传委员。不是很严守纪律的学生,英语也不太好,所以老师们对李山印象都一般。

李志华老师就与众不同。当时李山在宿舍挂了张裸体像,他评价说很美,并将李山推荐给邵斌老师。后来成立系团委,邵老师让李山做副书记,同学们和李山都很吃惊,怎么让这样一个人作书记呢?邵老师说,有个人英雄主义,这不是坏事,但国家更需要集体英雄主义。他经常叫李山到家里,反反复复地讲这个道理,还以鲁讯先生为例,说鲁讯先生也极有个性,但是他为人民服务。邵斌老师是对李山人生最有影响的老师,后来李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论文中,第一个感谢的就是邵斌老师,感谢他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传教给李山,信任和支持李山,给李山做学生工作的机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骑自行车游中国的社会实践活动,李山从中受益不少。当时,他与李勇、林刚、王柱等4个人找企业拉赞助,企业给他们配备了自行车,但没有流动资金。为了筹集流动资金,就通过系团委出面与校学生会联系,将其积压的办公和学习用品承包下来再卖到北京其他高校去,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很少的,销路很好。还记得外校学生对他们的态度很不好,以为他们是小贩子。当时林刚的父亲是外交部参赞,认为李山这个做法不好,能赚多少钱就赚多少钱,说高价卖东西给同学,那样做不道德,还没行万里路,思想就坏了。为了能实现计划,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天去圆明园跑一万米,苦读历史、地理、各地风俗知识。为节省资金在环游路上不住饭店,住澡堂。一路见闻很多,回校后各报刊进行了报道,还在校内组织了展览。可以说他们是清华学生经商、学生社会实践的先驱。记得当时骑车到鞍山,参观一个企业后,企业被他们的精神感动非要找个出处给他们报销经费,每个人换发了一辆新自行车和一笔钱。李山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辆26新绿的车子,回校后立即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女朋友,钱用来买了个小录音机作学习英语之用。

社会实践回校后,学院初建,成立了学院团委,李山又成为学院第一任也是当时清华大学惟一一位学生团委书记。担任团委书记期间也没有忘记社会实践,曾经与李勇一起为天津一家乡镇企业作咨询,当时一天的报酬是100元。

当时80年代出国还是很难的,邹至庄项目名额极少,李山放弃了在学院作团委书记的工作,通过选拔考试后公派出国。在他看来,人生的阅历和经历很重要,清华的历史表明许多有成就的学长都是海外留学的。清华人应该但求做大事,不求做大官。

出国最大问题就是经费。庆幸的是李山周围总会有清华的学长或老师在他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当年出国时国家下发800元置装费,他花60元买了套西装,200元给母亲买洗衣机。清华大学发了200美元。

初到美国,由于没钱交学费,就与系主任商量,先旁听。后来做了助教,解决了生活经费的问题。由于自己的口语差,经常接到学生的投诉,这是短处。但李山说,做不到避短,但可以扬长,在学校的课程成绩是最好的。记得考微观经济学他得了满分,而第二名只有68分。后来因为成绩优秀引起系主任的重视,请李山到家中,说口语差不适合当TA,但他可以向学校申请加州校董会奖学金,这是学校的最高荣誉,李山是第一个得到此奖学金的大陆学生。

当时胡祖六和李稻葵在哈佛大学就读,李山与他们聊天,发现了一流院校与他所在学校的差距,于是决定转校。他申请了MIT,但MIT只给学费没有生活费,李山就在系里主动找了一个助教的工作。计件报酬,做完一个项目500美元,李山做了两个月,才做完一个项目,但收获很大。假期工作,做计算机兼职城市规划和神经病学研究的助理工作,那个假期李山一个月下来赚了一万五千多美金,而税收是个大问题。例来留学生都是要交税的,但李山不相邪,他认真研究了中美有关税务的条款,找到了中国留学人员不交税的依据,便与当地税务机关交涉,免交了所得税。而MIT斯隆管理学院的老师也很重视李山这个经济系学生,将TA位置留给李山,也解决了他的经费问题。从此李山的家庭储储额没有少于一万五千美金的时候。

这些年李山的太太一直在支持他的事业,养育了五个孩子。很值得一提的是李山坚持要给出生在美国的孩子们申请中国护照,他要保证孩子将来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国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提起成功,李山一直谦逊地认为自己不比别人能力高多少,只是因为机遇好。所以就心存感激,想做出些事情回报社会。40岁是个有着丰富人生体验的年龄,李山对过往的评价,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报国的理想,有坚持的精神,有正直的品质,有渊博的学识。

杨宏儒——为学清华11年

(杨宏儒现为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清华经管学院从复建系至今仅有25年历史,而杨宏儒在这里的时间就有11年。

杨宏儒是1981年考进经管学院的,在这里从本科、硕士一直读到博士,用他自己的话说“抗战才不过八年呢”,而他在经管学院共学习了11年。在读博士期间,杨宏儒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时他的导师朱镕基已调至上海任市长,工作十分繁忙。

后来,朱镕基曾对学院的老师说:“他(指杨宏儒)的论文我没有看得很深,一看就困,”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理论”。杨宏儒现在说起这事来,仍面露愧意,“我那时过于追求理论表述的严谨性,文字比较晦涩,有些话的定语也很长,作为一个市长,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再看这样的东西,确实是一看就困,现在我能理解了,真是很难为他。”

尽管朱镕基没有时间尽一个导师的职责,但他还是尽力为杨宏儒提供一些增长见闻、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杨宏儒回忆说:

“他在上海的时候,我曾去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把我交给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让我们一起研究上海市工业状况。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各种产业、企业应该怎么搞都是很清晰的,那时都还是国有企业,好像怎么做都是一大堆矛盾,我想他可能是希望我能拿出些东西来,对他能有所帮助,但可能是我当时太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所以写出的东西比较表面化,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或是追求一种模式,不是特别符合实际应用。虽然最后也写出了一大摞的研究报告,我估计他可能也是看不进去。”

杨宏儒现在重温此事仍不无遗憾地说,“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方星海——向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就是成功

(方星海现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中国有句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凭我以前的经验判断,但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定是要历尽艰辛,饱经沧桑。但从方星海学长的一言一行中丝毫感受不到这些。从他阳光的微笑、儒雅的言语中似乎让人感觉到他的成功是顺理成章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一路还比较顺。”

一、年少志远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日后的复旦附中,方星海从来都是很自觉地学习,家长和老师没有很费心地督促过他。方星海说,他的这种自觉和自律受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很深。当时,正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阶段,中华大地处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象羽翼一般带着这个年轻人的理想飞翔,让他从小立志报效祖国。转瞬之间,已是报考大学的时节,当时科技待兴,社会上普遍认知物理、计算机、生物等专业,让人惊讶的是,方星海,这个一向听话的“好”孩子,完全没有理会师长们的反对和劝阻,自己做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他笑言,可能是由于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因此对管理和宏观的社会问题十分感兴趣。他认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工程师、科学家,而缺乏的恰恰是管理人才。不想,正是自己年少时这一独到的见解,成就了他日后的丰伟事业。

二、清华情怀

谈到在清华的岁月,方星海感慨万千,仿佛有说不完的水木年华、道不尽的清华情怀。方星海说,他刚踏进清华校门的时候,经管学院的前身——经济管理工程系刚刚成立,甚至连管理专业的教授都没有,学科基础十分薄弱。但是这种局面不但没有减轻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反而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在他记忆中,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在那里,他不但如饥似渴地吸收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不断深入数学、计算机、英语、经济学的博大世界。在清华,各种知识融会贯通,面对着知识的波澜层层袭来,方星海展开双臂、一览无余。他还给这种涉及各种学科的学习起了个名字——“通才教育”。谈到学习,就不能不谈到可敬的老师。让方星海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邵斌老师,他诲人不倦的教学作风、和蔼可亲的待人态度,无微不至地滋润着大家的心灵,在清华努力学习的过程,就是给邵老师最好的回报。

在清华的时光,不仅仅带给方星海智慧和信心,也给他带来了强健的体魄。他说,清华丰富而严格的体育锻炼在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那时他每天下午四点后都要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使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精力充沛地面对挑战。方星海学长说:“我现在仍然坚持每个星期锻炼三、四次,这是一个极好的传统,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三、赤子之心

由于方星海在清华的出色表现,通过邹至庄项目,学院推荐他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在大洋彼岸度过了一年的时光后,方星海申请到了斯坦福大学的fellowship,开始攻读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很多人关心在斯坦福这样的名校学到最多的是什么,他说,学到的同样是一种精神,斯坦福云集着各个学科中最优秀的学者们,他们那种对待学习、工作的孜孜以求的态度不断地感动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也潜移默化地成为自己的风格。他说,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深:有一年元旦那天,他打算留在学院中看书,在经过一间办公室时,发现一位老者还坚守在那里勤奋地工作,而这位可敬的老人正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教授,已退休的他对学术研究依然如此执着,不知老之将至,特别是在这万家灯火、亲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此情此景令自己铭记至今、终生难忘。那种精神也从那时起深深融入到方星海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了。1993年方星海在斯坦福大学完成了经济学博士的课程,经“青年专业人员项目”(Young Professionals Program)被招聘到世界银行就职。在美国的生活十分安逸,但方星海说他从来就没有在美国一直待下去的想法。他那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情结自始至终从没改变过。1998年回国以后,他积极地把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发挥出来,他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认为自己有责任为祖国建设不遗余力地贡献每一份光和热,工作起来也有着无穷的动力。

从方星海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来看,似乎是一帆风顺,没有什么令我们期待的波澜起伏。但我想能够从逆境中成长,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面对困难我们别无选择。而如何能一路顺顺利利地走来,又不随遇而安,磨灭自己的意志,才是更难能可贵的。我问方星海如何才能象他这样流畅地就达到成功的境地,我想这对我们今天大多在顺境中成长的一代,似乎更有现实意义。他说:“一定要确立好自己的目标,越早越好。”的确,全身心投入地为自己的理想打拼真的是一件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无论结果如何。

四、关于母校的点滴

课程:当时功课很多有50多门课,大家学习刻苦认真。平时上自习多在清华学堂,旧水,新水。

老师:概率论陆淑兰(音)老师讲得非常好,还有一位科技英语的老师,凌锐骥(音),一口标准美音,对同学的帮助很大。对同学们帮助最大还是邵斌老师。当时他50多,刚右派平反不久,为人正直对学生们都很关心,常常邀请他们周末去家中吃饭,最好吃的就是煮老玉米。谈的话题多是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事情。

课外活动:比较枯燥,偶尔有春游活动。虽有舞会但大多数同学不感兴趣。最有兴致的是每天下午4 点踢球,或是从清华附中出去,穿过圆明园跑6000米。

海外留学:86年毕业时,方星海和李山是通过“邹至庄项目”自费公派出国,朱佶自费出国。后来班上同学一带十,十带百,相互帮助基本都到了海外。班里求学向上的风气发挥了很大作用。仍在海外的同学们生活目前都很稳定,在国外结婚生子,孩子长大就很难再变动了。同学们经常邮件联系,96年毕业十周年时班级还在美国聚会了一次。

经管教育:当时经管学院奉行通才教育原则,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什么都学,被同学们戏称是全国唯一一个通才教育专业。到毕业时感到专业还不够深,对经济感兴趣的同学就选择出国深造。清华那时候的教学,是给一个技能的教学,有点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感觉,不像university。

同学交往:同一个系的同学交往很多,隔系的交往比较少。经管学院的同学之间友爱和谐。当时经管学院要求入党的学生比其他院系要多。全班有三分之一同学入党,方星海自称是比较谨慎,所以是班里第三批入党的学生。

清华女生:那时清华女生数量少,大家都穷,不太讲究穿戴,但很朴实本色。

领导风格:要用理念来领导(Lead by ideas),而不是用管理技巧来领导。

成功定义:相对于自己认定的标准,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就是成功。比如现在做监管,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果现在做的事是向着正确方向走,那就应该说是成功。在不断修正的情况下始终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

寄语母校:本科教育要强调基本理论,不片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科生就要扎实打好理论基础,只有理论基础打好了,人才会深刻,路走得才会正和坚定。一生中不可能再有这样时间集中来学习理论。学生也要加强横向交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开拓结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