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花木生辉的82

2004-04-05
阅读:

花木生辉的82

沈海燕、张晓丽

经本82和经研82虽然同一年入学,但毕竟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是一样的生机勃勃,如春花之绚烂,如夏木之葱郁,让我们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字能感动我们的学长,让他们重拾旧梦,也感动我们自己,让我们更珍惜现在。

春花之绚烂

——记经本82

九月北京的夜晚,天气还有点闷热。在朱自清曾日日走过的荷塘里还有袅娜的荷叶,淡淡的清香。一个有点疲劳但依然兴奋的江西少年,穿过挺拔的杨树林,推开了7号楼的一间宿舍的门:两个同学正在专注的下着围棋,一旁的一个同学敞着怀,手拿着大蒲扇拼命的扇着。

对于这个少年来说,一个新天地从此打开了,他从此进入了这个32个人的“咱们班”。

----运动的激情是一种力量

“跑步去!”下课铃声一响,不知谁喊的,马上许多人便响应了。一溜烟的工夫,大家已经跑到了圆明园,有时候还会跑到颐和园。说起当年的情景,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张建华掩饰不住的自豪,因为当年他也是班里长跑的健将,不过他还是谦虚地告诉我他们班里的崔思君可是院里的长跑冠军。当年的“小祥子”现在的朱武祥老师也是一名长跑爱好者,还曾经拿过院里5000米的冠军。最快意的长跑可能是在第二学期,班里骑着自行车到了慕田峪长城,五个长跑爱好者在高高的烽火台间接力长跑,碧蓝的天空下,狂放而自由。

“一辆自行车,足以行千里”。回想当年经本82的同学没有人会忘记他们最可爱的工具。第一学期的五一,大家打响了自行车运动的第一枪,他们先是到了十三陵,后来又一鼓作气骑到了长城。而后来的活动,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到今天朱武祥和章培林还无法忘记的是北戴河之行。大家意气风发的从校园出发,骑到通县的时候,大家就有点泄气了,觉得太远了,骑了半天连北京还没出去,而各自的“宝马”已经开始出故障了。“走!继续走!我们不能放弃!”于是大家又出发了。到达北戴河的时候,大家在一家理发店里就住下了,不过到了白天他们就必须离开,因为理发店要做生意了。现在恐怕那些同学已经无法想起北戴河的美景,但提起这件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当时的清华,有一位电机系的学长更是毅力不凡,他从北京出发,经过27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了福州。这件事触动了张建华和王顺垄,他们也决心要磨练一下自己的意志。那个暑假,他们骑着自己的那辆“宝马”,住过各式各样的旅馆。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张建华学会了吃肥肉,因为实在是太累了,肥肉在他的眼里变成了世上最好的美味!在到达新乡后,他回到了家。而王顺垄继续前行,直抵湖北沙市。

今天的清华校园里,自行车依然是学生们的代步工具,但却很少有人再有这样的激情。

当一个人热爱时,他/她有点孤独;当一群人热爱时,这是一种力量。运动给人的激情,给人的力量,常常会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的沟通。

----宁静以致远,欣赏另一种美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动静结合在这个班级彰显的淋漓尽致。有一个学期,大家掀起了打桥牌的高潮,张建华、王顺垄、崔思军都是高手,他们不光夺得了本科组的冠军,就是在毕业后王顺垄和崔思军还曾组队参加北京市的比赛。也许玩的有点疯狂,那学期有些同学的成绩下降了一些。班里的辅导员(也就是后面即将介绍经研82的韩亦舜)严厉的批评了他们,当时张建华忍不住申辩了几句,还被批评了一顿。今天回忆起这件事,张建华对韩亦舜仍是充满了敬畏。也许是玩的已经非常专业了,桥牌竟然改变了崔思军的命运,毕业以后他到体委工作,后来在出国之前据说他还出版了一本关于桥牌的专著。

当然,动和静有时也会起一点冲突。黄红志回忆当年他和赵越喜欢在宿舍的活动室里看足球比赛,可是那些喜欢学习的人就抗议太吵了,于是干戈时起,后来电视也就没再看下去。

与这些生龙活虎的男孩子比起来,经本82的6个女孩子可能安静了许多。由于她们都在海外,我们也无法与她们取得联系。透过当年的毕业合影,她们年轻的脸庞恬静而秀美,大方而自然。在男孩子的眼里,她们是特别的勤奋,成绩也好的让他们不安。

在大四的时候,他们发现,班里的这六朵金花竟然悄悄的牵起了男孩子的手,还好其中3个都是他们班的,用他们的话“肥水不流外人田”。今天回忆起来,张建华用一个字形容班里的大部分男同学——“木”。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们,纯净得透明,在问起是否有过对女同学的爱慕时,大多数人都有点羞涩。

刚刚跑到他们的讨论区里一看,意外的发现了一点线索:崔思军在 22/9/2002 的留言里给大家献歌:1、经2女生---只爱一点点(巫启贤), 2、经2男生---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赵传)。不知这是否映射了他们当年的情怀。

----友爱是最深的感动

五年的时光,同学的友爱无处不在,点点滴滴足以温暖他们整个的一生。坐在26F的中金公司的办公室里,俯瞰着喧哗的CBD,黄红志兴趣盎然的讲起了“献血杀鸡”的故事。有一次,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大家群情激昂,积极响应。可是有些人因为太瘦,像朱武祥老师就只有90来斤,根本没有资格献血。于是这些没有献血的同学就跑到中关村菜市场,买了几只母鸡,想为献了血的同学们补一补。见到这些活鸡他们犯了难:怎么杀啊?他们的双手可是从来没有沾过血啊!有人提议去食堂借刀,但毕竟是“二把刀”,有只鸡竟然没被杀死,结果满屋子跑,一时间,羽毛飞扬。一番艰难的“搏斗”,鸡终于进了锅,那些献血的同学享受地喝着这来之不易的鸡汤。多么感人的场面呀!

当时班里还有不少家在北京的同学,可是每年的元旦,他们都不回家,而是和其他的同学一起过。大家会自编自演一些节目,一起做饭,一起聆听新年的钟声,其实经本82早已成了大家共同的家。

这就是最深厚的友爱,不在乎形式的华美,只在乎彼此的关心。

----人生中有多少影响你的人

有人说,人生最幸运的是遇到对你有影响、能够在精神上激励你的人。可能经本82算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位好的班主任王利国(也毕业于清华)。他有着长兄似的关怀,又不乏先见的思维去启发、引导他们。尽管2年后他到了美国,但至今大家都与他保持着联系,可见其影响的深刻。

而另外一个人更是让他们永志难忘的。那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朱镕基。他那时任经委副主任,经常抽出时间来学校指导。班里有些同学还去他所在的部委里做过项目。大家都觉得他对学生是非常和蔼可亲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期望。1987年的毕业合影里,朱镕基就端坐在正中。此外,他们像珍宝一样珍藏着当年总理给他们的题词“努力学习,认真实践”,原件保存在一位美国同学那里,其他同学也都留有复印件。这简单的八个字一直激励着他们,指导他们如何去做人、做事。

----路永远是自己走出来的

在每一个人生的路口总是充满了选择。对于这群80年代的青年来说,尽管

当时的选择权相对较小,但面对入学与毕业及以后职业的发展,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选择的。

朱武祥老师至今回忆起来都有点遗憾。当时经管还未建院,只有一个专业:经济管理与计算机数学应用。几乎对于所有的同学来说,这个专业都非常的陌生。而朱老师一心想学建筑专业并且有绘画的特长。即使后来进了经管,他也没有放弃这个念头,还曾经找过系里的领导谈过,但是终因种种原因无法如愿。后来因为做一个项目的原因,他接触到了金融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毅然转向了金融研究。

而对于现在已经是用友公司副总裁的章培林来说也有一点遗憾。当时本科毕业后,他被安排先实习2年再回校读研。他和黄红志等四位同学在瓦房店轴承厂埋头苦干,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与一个财务系统的项目。当时他们开发的这套财务系统比王文京的那一套系统还要早一年。可是当时他们并未萌发创业的思想,他们所想的就是两年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不过,章培林今天还是走到了这个方向上,并且成为了用友的领军人物,也许事情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吧。

在整个班里,张建华是唯一选择了在国家机构里工作的人。这当然与他当年毕业时的选择有关。不过他本科选择清华经管系的故事倒是非常的有来历的。一方面他是受在企业里从事管理工作的父亲的影响,立志要从事企业管理;另一方面是受班主任的影响,因为他们的班主任叫“王清华”,他坚持让张建华选择清华大学。然而到了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同学都选择了读研究生。但他因为本科期间读过不少西方谈论金融的文章,同时也由于其他的契机,他最终选择了到五道口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读书,之后他顺利的进入到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已是人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的张建华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喜欢进行宏观战略政策性的思考。

89,90年正是出国的高潮,当时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出国继续读书。今天不少同学仍活跃在世界各地,他们有的在国外大学里教书,有的在跨国公司里工作。但即使身在异国,每个人都常常梦回清华,时时关心着经管学院的发展。

时至今日,经本82的学长们已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快17年了,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工作。也许他们班级网站上的这篇风趣的帖子更能概括他们今天的职业分布。

经2计算‘机’专业回顾与展望

我班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管理。本人觉得专业好,对口。我班大哥川是搞大型‘机’的,用户单位较满意,另外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多。崔在海外搞了多年

小型‘机’,由于接口问题处理较好,取得了一定成绩。崔的小型‘机’在海外走势虽已疲软,但在中国还是受到不少用户的欢迎。纵观经2群体,在中国以老黄,老卫,蒋氏,老毛,藏为主体微‘机’行业,正在勃勃升起。海外微‘机’派,赵维柏,菜侃,赵越,刚子为代表。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难处理单‘机’接口问题。解决办法主要是提高处理接口技巧。还有我班一些被人所忽略的搞中型 ‘机’的一少部分,主要是以观甫,垄,阿斌,小乔,泽生为代表,虽然用处不多,但也沾沾自喜。值得大家学习的阿白,大翔子,他们经常往返于‘机’房。这种对本专业的奉献精神是经2班的榜样。最后要说的是一些不喜欢计算‘机’行业,搞学问的学友,如健华、小甘、小翔子,虽然有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但已非常落伍。

人生的选择总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并且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无法评判其好坏。倒是非常欣赏章培林说过的一句话:“我所想做的就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做到优秀。”无疑,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已非常优秀,并且还在努力地追求着卓越。

夏木之葱郁

——记82经研

漫步在校园里,满眼都是苍劲笔挺,直指云宵的大树,轻风拂过,树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清华的人,清华的事,如树一般枝繁叶茂。

----老师是这棵苍天大树的根

80年代,有人把经管学院比喻为“鸭子专业”。意思是说,鸭子会跑,但跑得不如羚羊快;鸭子会飞,但不能像鸟飞得那么高;鸭子还会游泳,但游得没有海豚快。但鸭子有鸭子的长处,“海陆空”无所不能。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清华经管学院老师们不同凡响的教学特点。

可在当年的实际情况是整个经管只有三十多名老师,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奇缺。整个学院办公环境简陋,条件差,老师收入低,靠那点微薄的收入甚至养家都存在问题。而经研82总共16人,其中7人在毕业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校任教,把他们火热的青春,炽热的激情奉献给了经管的“海陆空”建设。咱们经管的第一任团委书记韩亦舜在多年后,在美国完成学业并已经拿到绿卡的情况下,毅然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国,让妻子回经管任教。这不能不说是经管的福音,学生的福音。

当我们不禁问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留校任教时,他们无一例外地回答:是责任感。蓝伯雄说他从小就有科技报国的抱负,当老师才能让科技之火燎原,让国家真正富强。胡联奎说面对母校师资青黄不接的局面,面对敬爱的系主任徐国华老师的殷殷挽留,他舍不得走,不忍心走,不能走。蓝伯雄老师如今已经是我院运筹学的大师级人物,多项学术成果响誉海内外,一直在经管勤勤恳恳,诲人不倦。

----学习,我们汲取无穷的力量;而这棵树,终于枝繁叶茂。

时光荏苒,蓝伯雄回忆说那个时候时他也算得上是班上的老大哥了,在北京也建立了家庭,女儿都已经三岁,他一方面要刻苦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孩子经常放在父母家里,一周才能见上一面。凭心而论,二十年前的清华学生学习比现在刻苦多了,用功多上一倍,面对国家政策的不断开放,扑面而来的新知识新理论,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大家如同久旱逢甘霖,唯一可做的就是努力再努力,发奋读书。胡联奎把一本波特的《战略管理》读得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想,在清华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特别是某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随着技术日新月异,当年的那一套东西早已派不上用场了。而和知识相比更宝贵的是通过耳濡目染学习了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踏实肯干的作风。用胡联奎的话说这些是“血液里的东西”,会伴随你的一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大家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经管更是从经济的角度给人以悟性的培训,而清华严谨的学风,行胜于言的校训更是成了一个烙印,伴随着经研82人走遍了世界各地,走过了风风雨雨。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要做一棵乐观豁达的大树

相信每一个经过他们身边的人都会如我们一般感受到经研82人身上的那种豁达与乐观。对比现在的研究生,他们有着很多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大家不同的人生阅历上。他们曾经到农村插过队,到工厂当过工人,对于文化大革命也有着亲身的经历,有人更是曾经面临过生与死的搏斗。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让大家有着更为豁达的心胸,志存高远;让他们更懂得珍惜,珍惜生活,珍惜友情。

现在我们常听到一些年轻人抱怨命运不好,没有机会,其实比起这些“老三届”来我们要幸运得多。在采访过程中韩亦舜对我们说,他把一句话给改了,我们“做好准备,等待机会” 变成我们“做好准备,创造机会”。人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都是“艳阳天”,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需要乐观地去面对。我们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并不一定有十分的收获。但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为人生的“季节”是不等人的,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如今这棵大树郁郁葱葱,雀巢里小鸟也展开了翅膀,跃跃欲试

后记:花有花的娇妍,树有树的伟岸。在82年的校园里,他们相映成辉,是一道别样的风景。20载时光荏苒,经管院在成长,学长们也在成长。无论是花、是木,都已是硕果累累。我们想这当然是献给清华经管学院20年院庆最好的礼物。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