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邵斌回忆文章:培养现代管理干部的最初探索

2004-04-14
阅读:

邵斌回忆文章:培养现代管理干部的最初探索

——简记清华大学管理干部研究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懂得现代经济管理的干部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为适应这种需要,1979年清华成立(恢复)了经济管理工程系;建系后,很快就筹办了管理干部研究班。办这个班,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快、比较好地满足迫切需求的重要举措。

1980年,当时的国务院机械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和军委总后勤部等部门委托清华为他们培养在职的管理干部,共同制订了办学方针与教学计划。议定选拔学员的条件是:大学理工科毕业,工作十年左右,在职的管理干部和后备的管理人员。学制为一年半。各部门所属有关的企业按照要求严格地选拔了素质比较高、急于培养任用的人员,并且进行了业务(包括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等基础知识)上的考核。1981年2月16日正式上课。学员98名。

根据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学校办学条件,在教学上重点安排是:第一,尽量体现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比较系统地讲授现代经济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及其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这是清华第一次系统开设课程系列。第二,系统地讲授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以及财会金融、对外贸易和经济法等课,力争实用。第三,邀请国家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讲解当前国家各项有关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各专业研究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以求从更深的层面了解有关经济和管理等各学科更深入、更新的内容。第四,组织学员到有关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实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这些学员具有强烈的探寻新知识的渴望,也具有相当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当教师讲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的时候,由于是第一次讲授,特别慎重。他们就鼓励老师大胆讲,不要有顾虑,说他们有分析批判能力,使老师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没有采取当时通行的讲一段批判一段的讲法,而是如实地、系统地、完整地进行讲授,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这种主动的、有分析地学习,使他们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阔了思路;也使教师积累了讲授这些课程的经验,为以后给本科生讲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并在当时的讲课过程中,形成了一批讲义、教材。其中《工业技术经济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管理学》获二等奖。

这些学员学习上刻苦勤奋,治学严谨,生活上艰苦朴素,给当时的本科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离开学校一般至少已经十年以上,又多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年龄最大的已接近半百,多数人都有家庭负担。此时再次走进学校,住上学生宿舍(二号楼),吃饭在学生食堂排队,坐进课堂,每天按时休息,按时考试,遵守各项校规校纪,这一切,他们做得像普通学生一样,但却比一般学生做得更加出色。这除掉上面所说他们具有很高的批判的学习能力以外,他们的学习更加刻苦努力。他们一面紧张地学习新的知识,一面还得复习要用到的过去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不分日夜。由于他们的年龄、经历和学习基础的差异,他们更加需要也更善于相互的切磋和帮助;他们经常进行热烈的讨论。班上的这种自由研讨风气,也是他们全班取得整体学习成绩优良的重要推动力。他们良好的学风还体现在他们各门功课的作业上。他们的作业大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就是在书面写作上也很认真,写得工整、清楚、数学上的推导、演算也很规范,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实习中,更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全班分组到上海、无锡、云南等地的工厂、有的为工厂进行总体运营分析,提出改革方案;有的为工厂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他们不仅作出方案和设计,还写出专题研究,并在工厂的干部会上作报告。他们调研深入,分析到位,以及所提方案和设计,普遍受到好评。他们的工作,对老师都有启发。他们对待老师很尊重,也能平等地讨论问题。老师讲课讲得好的地方,他们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讲得不够好,或有问题的地方,他们也能直接向老师提出来,同老师商讨。对于教学中的问题,他们都通过班长会同班主任、系领导共同商量解决。对老师他们更多的是理解。一位老师一堂课推导了七个定理,这对于他们学习管理的不是很必要,但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打趣地说,这也体现清华老师讲课的水平啊,很敬佩这位老师。一年半中,他们没有因为本单位工作上的牵连和家庭负担而影响过学习。他们不论在课堂上、运动场上,或是食堂里,他们都是遵守纪律的模范。在食堂排队,他们往往都是“后来者”,常吃冷饭剩菜。宿舍的卫生,从寝室、走廊到厕所,他们全包了。他们每天晚自习后打扫卫生。每次打扫,必定用拖布擦洗一遍。地面湿滑,好几个人摔了跤,于是他们就把拖鞋底下用刀刻上深深的沟纹,以防滑倒。他们的生活紧张活泼,又有情趣。

这些学生赢得了老师们普遍称赞和尊重,也为本科同学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给予同学们很好的影响。常常有本科同学跑到他们的宿舍请教问题,与他们攀谈。到校庆时,本科同学纷纷请他们到班上去座谈。从国家的改革开放到学员所在企业改革的情况;从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到当时热烈讨论的青年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要不要有“自我设计”,以及他们毕业后将去从事怎样的管理工作,等等。座谈总是很热烈,就是感觉时间不够。与此同时,系里又面向本科同学举办干研班学员学习情况的展览,把学员们的各种作业摆在展台上,让本科生观摩到这些老大哥们是怎样学习的,特别是从他们作业上学习他们的那种严谨治学的好学风。那时,这些干研班学员成了同学中重要的稳定因素,也对这个新建系形成好学风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干研班的学习情况,受到机械工业部等部门的好评,于是接连又办了第二期、第三期。这两期同第一期一样,具有良好的学风,取得了好成绩。

这三期学员毕业以后全部回到了原单位。他们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很快就发挥了作用。他们多数先后担当起许多大中型企业的正副总经理、正副厂长、党委正副书记、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等职务,在各岗位上努力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当时相当一部分人先后被选拔到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其中,有两位调到国务院任副部长,有两位先后被选为云南的省长和副省长,两位被选为湖南省党务副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一位被选为贵州省委副书记,一位被选为四川省常委、省纪委书记。此外,有些被选为兰州市、昆明市、长沙市、遵义市以及北京市的市长、副市长、市长助理。有一批被任命为省市经委、体改委的主任、副主任和厅局的领导干部。这里所提到的湖南省委副书记,就是“感动中国”的党的优秀干部郑培民同志。在工作上他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在学校里他也是一个优秀学生。这些干研班毕业的同志们,在工作中锐意改革、推动现代化管理、大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许多媒体都作过报导。朱镕基总理兼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来清华时说道:他在各地出差,经常有人向他走过来,尊呼他“朱院长”,他感到很是欣喜。

这种干研班,当时全国还是第一次举办。它不同于那种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它是培养实务型的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那时,培养这种专门人才,既无经验,也不被人们了解。普遍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通常的短期干部轮训班。因此,入学后,既不发给标徽(那时要凭标徽出入校门),也不发给图书馆的借书证。直到毕业时,连以“干研班”的名义印毕业证都不准。凡此种种问题,都得一直申请到校长刘达那里才得解决。至于申请授予这些学员研究生学历,也最终未获国家教委批准。最后由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与清华大学联合向各有关企业下文,介绍学员学习的情况,请企业人事部门酌情对持。

为了解决这类管理干部研究班学员学历和学位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决定,1984年试办管理干部研究生班,1987年改为培养管理干部硕士生。直至1991年,吸收历届各种管理干部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并吸收国际上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有益经验,清华始于1991年获准全国首批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招收首届MBA学生。至今已获有十几年的成功经验。

从1981年至1991年,整整10年!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