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MBA1996
黄宏
题记:
很积极地加入到了“那时花开”的采访队伍,没有一丝的犹豫,一方面希望参与到院庆20周年这一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了解师兄、师姐们走过的路,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及至见到96级的师兄们,才发现自己负责采访的竟是非常特殊的一届MBA----学校自己命题录取的最后一级MBA。更深入地了解以后,愈发深切地感受到,清华乃至全国的MBA教育在1996年开始驶入了快车道。
我试图通过撷取92级、96级、2003级三个年级MBA的学习、生活的片断,将MBA96级这枝清华“大花园”中非常特殊的一枝奇葩展现给大家。
第一乐章 备考—考试
[92级]
“MBA从1991年试点,实际招生是从1992年开始,我们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届,”说到这儿师兄的骄傲仍溢于言表,“那时候到学校来参加补习班的有40几个同学,来自16个省,从91年11月18日开始,两个多月,最后学校单独考试,经筛选后,录取19人,大概一半同学有十年以上的工龄。”
[96级]
1996年是清华大学MBA第一年扩大招生,招生总数增加到了180人,还招收部分学位班的同学。那一年大概有六、七百人报考清华大学,很多同学都参加了学校的考前辅导班。
“考最后一门那天阴天”,师兄若有所思的回忆道,说着又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丝微笑,毕竟那一天成了他们一生的一个转折点,深深的烙印仍留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走出考场才感觉到特别累,浑身无力。”
沉默片刻,师兄不经意的问道:“你们现在有面试吗?”“有,而且占的比重很大。”“96年也已经有了面试,题目是‘叙述一天的工作’,接到通知时我正在外地出差,急急忙忙的赶回北京参加面试,还好,挺顺利地通过了。”
[03级]
2003年清华大学共招收MBA学生480人,其中80名与国家会计学院联合招生。报考的人数大概为2800余名,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考前辅导班,大部分同学是辞职后专程到北京参加考前辅导,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参加的已不再是清华大学举办的考前辅导班,而是已纯粹市场化的专业MBA考前辅导班,如:太奇、新起点。
这一乐章最具革命性变化的就是面试,2003年面试已占总成绩的20%,对MBA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PROFESSIONAL,现在这一要求在面试时就已开始体现:着正装,交个人自述材料一份,20分钟个人面试,30分钟小组面试。这些程序与许多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招聘面试完全一致。
可能这是谁也无法想象的:MBA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会成为中国教育产业化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学科,甚至MBA考前辅导会具有如此之大的市场潜力,其炙手可热甚至直追当年的TOFEL、GRE考前辅导,上述的许多发展较快的辅导班已不仅借助MBA考前辅导获得“第一桶金”,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更已把触角伸向了北京以外的地区以及其他培训课程。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看到中国MBA教育的一个明显的轨迹:经过几年的摸索后,从最初平滑的缓慢上升的曲线猛地折向了急剧上升的直线,而这一拐点就出现在----1996年。
第二乐章 入学
[92级]
开学后,15名男生住14号楼,四名女生住新斋,MBA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96级]
“96MBA有F班和两个P班,F班的同学住校,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我是从F班转到P班的,周六、周日上课,中午总是十几个人一起吃饭,唉,能有这么一批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师兄的话语和表情无不带着对MBA生活无尽的留恋…
[03级]
清华03MBA有两个I班,三个F班,两个P班,一个A班,I班是与美国MIT斯隆合作培养的国际MBA,其中部分同学可作为交换学生到美国学习半年,这可能是清华MBA除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以外的给外界印象的又一标志性特征。
在清华,给新入学MBA上第一课的,不再是老师,而是02级的师兄、师姐,课程是---Orientation。
Orientation是针对新入学的MBA的一项独特培训活动。它旨在培养MBA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商业意识,为二年MBA学习以及整个职业生涯起一个引导作用,是MBA教育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Orientation活动不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能培训的机会,更使得新生在同校方、学长、毕业校友及合作企业的交流中,对商学院的文化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Orientation不独是新生跨入MBA殿堂的入门大餐,也是MBA新老校友薪火相传、千里逢迎的一次盛会
现代企业管理不再崇尚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强调团队的作用和集体的力量,MBA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团队精神是对MBA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出于这一基本认识,清华大学把ORIENTATION作为了MBA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当我们庆幸在入学之初“团队精神”已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的时候,我们同样欣喜地看到:她早在7年以前已开始在清华MBA学子的心中开始萌芽,也许还是无意识,但她蓬勃的生机却已无法阻挡…
第三乐章 紧张的学习
学习紧张是清华大学十余届MBA同学的一个共同体会,但通过了解十余年MBA课程设置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清华MBA教学走过了多么不平凡的十年…
[92级]
“当时的MBA教育还是实施导师制,”师兄这样回忆到,“那时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投入到每名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和现在相比就是‘作坊式的生产’,是精工细作的模式。在学习上,每个人精力投入很多,和本科生一样。那时的教材主要是国产教材,但是案例还很少。实际是在给后来的MBA教育趟路。有些课是学生自己上去讲、辩论;或者学生和老师一起商量怎样讲;也可能老师提个纲,学生自己讲,老师再点一点。”
师兄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当年老师对他的教诲:赵纯均、徐国华、仝允桓、刘丽文、周光、林玉霞、金占明、朱宝宪、陈小悦、刘冀生、李子奈、陈章武、董新保、付家骥、方惠坚、梁尤能、卢家仪、曲文新、赵家和、张林兴、宋学宝……
“那时候,经管学院每周六下午都有讲座,同学们都习惯去听。有经济学家如厉以宁、有企业家亚都科技的何鲁敏等,也有外交家来讲时事和国际政治经济,有一些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来讲经管以外的东西。还有一些跨国公司的高管来,但所讲的往往限于对自己企业的宣传,后来就很难吸引同学了。偶尔,同学们也会到北大去听课。” 中国经济软着陆是当时对同学们影响最大的事件。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明显的经济泡沫。朱院长先在清华MBA班传达了“软着陆”的精神,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至今记忆犹新。
[96级]
“刚开始我们还在文南楼上课,后来又到建筑馆,98年伟伦楼竣工,经管学院全部搬了过来。我们基础课程: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工业经济学、运筹学,用的都是清华自己编写的教材,一些专业性的课程:市场营销、管理学等,用的都是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教学也逐渐采取案例讨论的方式。”
“还记得那时的老师:仝允桓、刘济生、陈国青、钱小军、韩秀云、刘丽文、刘广灵…”
“李子奈老师讲课以经济学理论为主;韩秀云老师经常强调教我们学会如何‘看报纸’,通过能拿到的数据,如GDP、财政赤字,判断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政府的产业政策;刘广陵老师讲课基本抛开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也有部分案例,但似乎是以介绍性的为主,能让同学们深入讨论的案例比较缺。”
“那时候选课没有分方向,毕业论文要分方向,最难的也就是毕业论文,98年9月开题,99年6月答辩,一年的时间,既要综合运用各门课的知识,还必须深入学习其中的部分课程,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特别大。”
[03级]
第一学期课程:微观经济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组织行为学、营销管理、会计学、管理沟通等,所使用教材几乎全部为世界主要商学院所使用的同步教材。
第一学期老师:宁向东、段云、杨斌、李飞、谢德仁、TOM等,其主要经历大致为国外访问学者、留学归国博士、外教等。教学方式基本以案例教学为主,甚至于数据模型与决策这样基础性的知识,也以案例为贯穿各章的主线,其他课程的案例基本是两个来源,一是国外主要商学院(哈佛、MIT斯隆、INSEAD)的原版传统案例,二是近几年国内编写的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精选经典案例。各科老师不仅要求同学们课前阅读、讨论,还要求分组撰写课程报告、制作PPT(幻灯片)、在课堂上作PRESENTATION。
第二学期才刚刚开始,MBA教学已分为六个方向:金融、公司财务、企管、电子商务、创业、营销等,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公司理财、信息系统、宏观经济分析等必修课,再加上二十余门的方向课、选修课,让人目不暇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精彩完全交给同学们自己去把握。
MBA与普硕的最大区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同学们,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大家的实际工作能力,案例教学早已成为世界著名商学院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法,清华MBA教学经过办学之初的以理论为主,到96年逐渐开始引进案例教学,再到现在教材、教学方式的与国际接轨,十余年的艰辛,十余年不停追赶的脚步,我们终于可以充满自信的告诉师兄、师姐们,你们的期望在今天已渐渐成为了现实。
第四乐章 多彩的生活
[92级]
回忆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师兄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和人民大学的李振华等十几名同学发起筹备校际的MBA联谊会。他们提出:“誓为中华工商之崛起,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以世人瞩目的成就,创我MBA伟绩。同闯工商界,独步新世纪!”1992年10月24日下午,那是一个周六,两校MBA在人民大学举办了首届北京MBA联谊会,当时在北京只有清华和人大两所试点学校。人大92MBA班长李振华主持的会议,清华的刘群则就MBA试点的理解和认识做了演讲,并提出了MBA联谊会组织的构思。随后,联谊会成了两个MBA群体的交流平台,一同开展了篮球赛、桥牌赛、新年联欢等许多活动。
《中国大学生》采访了组织校际MBA联谊会的几位同学,并在1993年3、4月间刊出了采访录。后来西安交大、厦大、天大等学校的MBA在得到这一信息后也与联谊会取得了联系,但终因种种局限,没能形成更大范围的联谊,原先组织全国MBA组织的预想,没有顺利实现,但他们做的这些工作后来却产生了比成立一个联谊会本身更为深远的影响,那就是介绍和宣传MBA。
[96级]
“我们那时候的课余活动不多,但都是同学们自己组织,大家的热情很高,几乎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我们的班主任周光老师每一次都参加,有时候赵纯均院长还亲自出席。”说到赵院长时,师兄特意加重了一下语气。“尤其各个班之间交流太少,现在想想,还觉得挺遗憾。”
[03级]
从进入清华的第一天起,除了各种班级、校内的活动,他们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与北大、人大、北航、对外经贸…的各种联谊;请企业家担任校外班主任,也已经成为了MBA了解社会、学习管理的第二课堂。
而最具创意的是在CDC(经管学员职业发展中心)帮助下开展的“清华MBA中华万里行活动”。这一活动是为了让清华MBA走向开放的商业环境,也让政府、企业界更了解清华MBA,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发起了“清华MBA中华万里行”活动。这是国内MBA首创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把中国MBA教育的成果向社会作一次全面展示,同时也帮助企业对MBA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一活动将加强清华MBA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增进政府、企业和MBA之间相互深入的了解,使清华MBA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和学有所获,为目标地区提供相应的发展方案,造福社会;同时,也使地方政府、企业进一步接受现代化商业意识,与清华经管学院建立密切的人才交流关系,实现清华MBA与政府、企业间密切、务实的全面合作。
随着2003年12月上海首站的成功,以及青岛站、沈阳站的筹备工作相继完成,清华MBA将以坚定的步伐走遍中华大地。
蓦然回首,2003年清华MBA的“万里行”竟与1992年师兄们提出的MBA联谊会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十二年前,92级的师兄们介绍和宣传了MBA,让人们对MBA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中华大地宣传、树立“清华MBA”这一品牌。
我并不认为沉默是96级的师兄、师姐们的选择,我更愿意相信,MBA教育和学生在共同经历了初期的躁动之后,进入了更深刻的反思和重新定位,也正是得益于这多年的积累,今天的MBA学子才能以如此的自信和从容走向广阔的中华大地。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MBA这一源自西方的“种子”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产业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这一标志性的转折点就是1996年MBA试点工作的结束,1997年全国联考的正式开始。
后记
在开始着手采访工作时,北京的天气还让人感觉颇有些寒冷,今天中午即将完稿时,竟然发现校园中已有些年轻人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衬衣,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夏天已经不远了。
合上采访记录,闭上眼,静静的沉思片刻,猛然觉得清华MBA这十余年的发展竟似这北京的春天:
[92级]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几枝迎春花,在料峭的春寒中迎着略带凉意的风展开了笑脸。
[96级]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03级]
仿佛一夜之间,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已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甚至于野花也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然而,毕竟春天已经来了,任谁也无法阻挡它轻盈的脚步,我们深深的懂得: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