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2004-11-19
阅读:

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领跑者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快速发展

2000年3月,以清华经管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为基础组建的“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也标志着清华经管学院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新进展。

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中心”顺势而生

如果说,“创新”一词对80年代之前的人们有点陌生,那么时至今天,“创新”已经变成了当今的流行词汇。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

加强创新建设刻不容缓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多次谈到创新,他说,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199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

经1999—2000学年度第14次会议校务会讨论通过了清华大学关于建设“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都要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进一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和学科与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研究

1999年清华经管学院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教育部加强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的精神,按照清华大学组建人文社科基地的有关规定,开始筹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中心”以技术经济专业点为依托,该学科点于1979年创建,1981年获技术经济硕士点,198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技术经济博士点,连续两届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心”所依托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2003年被国家学位中心评为全国第一。80年代中期,在学科带头人傅家骥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议,共同承担,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设立了“八五”唯一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

1990年以来,本专业点围绕技术创新负责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0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3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培养了技术创新领域的优秀人才,增强了创新研究的能力,技术创新研究在清华经管学院已形成规模,组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时机已然成熟。

六大优势确保审批顺利通过

2000年3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挂靠清华大学,依托清华经管学院,实行主任负责制,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贵生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按照教育部关于重点研究基地的五项任务和建成“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的目标,结合本中心的基础和特色,确定技术创新管理(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吴贵生、仝允桓)、科技战略与政策(主要学术带头人为:雷家骕、李廉水)、高技术创业管理(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姜彦福、朱武祥)三方面作为“中心”的研究方向。2004年7月4日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五批申报机构,“中心”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与评审。专家们听取了谢维和副校长关于学校支持中心建设的报告、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的基地申请论证报告、以及谢伟和高建两位副教授所做的两个重点项目申请报告,并对学院的配套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具有六大优势:清华大学专门的文科基地管理机构及校级领导专门负责,有利于中心的发展;指导思想、目标明确,所申请的两个重点研究课题意义重大;学术积淀深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原创性,得到国际上想当程度的认可;

国际交流已跨越简单的人员互访阶段,进入到深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合作层次高;开放性已逐渐显露,合作对象广泛,信息交流网络已经建立;决策咨询有很大进步,发挥了较大影响。评审专家组经过研究讨论,认为“中心”已具备作为国家重点研究机构的条件,批准顺利通过。

组建团队促进国际化

按照强化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中心”在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点核心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优秀且强有力的团队,以近年我国科技界最重大的研讨活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为例,本中心有2人被聘为副组长,4人被聘为专家。

“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5人,教授占66.7%,副教授占33.3%,博士占91.7%,硕士占8.3%。校内外兼职学术骨干14人,教授占78.6%,副教授21.4%,其中,国外研究骨干占到了14.3%。”“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兼任“高校工作委员会”和“技术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此外,“中心”每年还邀请3名以上国外著名教授来本中心讲学、指导研究生(1-3月/人.次)。“中心”所依托的清华经管学院与美国MIT、哈佛等世界一流学府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大批学者到国外进修,还邀请了众多特聘教授与访问教授。今年9月,“中心”聘请了技术创新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丹麦奥尔堡大学的经济学Bengt-?ake Lundvall教授,加盟清华经管“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作为特聘教授与访问教授瑞士洛桑管理学院MAX先生一起参与“中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外留学9年,全时从事技术创新教学科研工作的顾淑林教授也被“中心”聘为访问教授,美国MIT、Ohio大学的两名博士也加盟成为“中心”的研究人员。

技术经济及管理系系主任、“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表示,“中心”的优秀人才是技术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的保证,从80年代开始创新的初步研究到今天的累累硕果,都离不开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正是因为有了像傅家骥教授这样的杰出人才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努力,才有了创新研究的明媚春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的创新研究得到了国内、国际相关部门、业界的认可,才让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中心”工作成为一种可能。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

正如2004年7月专家组评审时所说,“中心”的国际交流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人员互访阶段,进入到高层次、实质性的深入合作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间,“中心”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共10多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正走向深化。2000年4月,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清华大学组织举办的“中美技术创新会议”,美国著名创新研究专家Rosenberg等30位专家学者和中国4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国内、国际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2年,“中心”作为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单位加入了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联合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项目,该项目旨在汇聚全球最优秀的创业研究学者,研究创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以《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发布,国内“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做了报道,科技部主管司长张景安专门致函予以高度评价。

“中心”还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出席了日本通产省主办的技术管理(MOT)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介绍中国技术管理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和进展,这标志着“中心”在这领域已经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Globelics国际研讨会满载而归

当被问及聘请国际专家是否能真正推动“中心”国际化进程时,吴教授说,我们聘请国际专家是一项战略性安排,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们专业和“中心”建成国际知名、甚至国际一流的机构,国际专家的到来确实能加快我们实现目标的步伐,他们的工作也在不断地证明着这一点。2004年10月18日,世界著名技术创新研究学者、清华经管学院特聘教授Bengt-?ke Lundvall教授发起了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和发展问题的Globelics国际研讨会。一大批本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国外100名,国内103名),据吴教授介绍,原本会议的安排是邀请50名国外学者,结果很多学者却慕名而来,情愿自己掏腰包、出路费也不远万里、飞跃重洋来到了中国,参加此次的Globelics国际研讨会。

虽然Globelics国际研讨会已过去一个月多月,但谈起这次会议,吴教授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吴教授说,国外学者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对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中国技术创新问题更感兴趣,但一直以来,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很薄弱,在学术上发表的国际论文也不多,这种客观的现实让国外很难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现状。通过这次Globelics国际学术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研究界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知名度,会议影响深远。

通过这次会议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教师、研究生得到一次现场聆听国际一流学者观点、研究成果介绍的机会,获得和他们当面交流的机会。通过与国外学者的接触,结识了一批同行,建立起学术联系。大会及会前的公开报告会、会中的中国问题专题研讨和会后的研究生讲座,延伸了此次大会的收获,扩大了清华经管学院和“中心”的影响。会后,有的学者已经建立了与国外学者进行实质性合作研究的联系,并进一步交流了相关的问题,这种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国际学术界对我们的了解,为进入国际一流学术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聘教授Lundvall先生公开在大会上推介了“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网络(CICA)”,并举行了第一次专门研讨会,“CICA”开始为国际学术界所知晓,这意味着CICA已进入实际运作状态,我们将建立起一个国际学术活动平台。

国内外学者认为会议主题和基本内容设计先进、合理,吸引了中外学者共同关注、参与;会议组织(大会、论坛、专题会)设计得当,使讨论得以深入;会议服务周到,使与会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富有创造性,组织的会议延伸性。Globelics倡导者之一、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大师Richard Nelson对这次大会的评语是:“Smashing(意为了不起的,轰动的)!”,与会的Hiroyuki Odagiri先生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会议,每一次讨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清华经管学院学生的论文质量也让他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理论创新与决策咨询并重发展

本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员作为国内第一批研究者从1980年中期以来,长期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创立了以傅家骥教授为代表的“创新学派”,并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理论,初步形成中国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引领国内技术经济学科实现两次突破:1980-90年代:将学科方向从以技术经济评价为主逐步转换到以技术创新为主;2000年代:将技术创新管理拓展到高技术创业管理,在科技战略与政策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

理论创新成绩彰显

自创建以来“中心”在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战略与政策、高技术创业管理三大方向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中国技术创新理论框架,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在国内先行发起并开创了国家经济与科技安全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了6种系列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所写的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多项奖项;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学术界率先进行了高技术创业管理方向的系统研究,在高技术创业管理与政策、创业投资研究与态势比较、投资估价与投融资等领域的理论模型和案例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与清华紫光创业投资集团公司合作,设立了“紫光创投研究基金”,在全校范围内支持了20多个有关创业管理、创业投资领域的微观机制、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项目。

五个重大、重点项目:2000年—2004年以来,“中心”承接国家纵向科研课题63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国家级重大、重点基金项目5项分别为:傅家骥教授的“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雷家骕教授的“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评价体系与21世纪初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姜彦福教授与雷家骕教授关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检测预警与危机管理体系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吴贵生教授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区域科技计划体系研究”;仝允桓教授的关于“应用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年全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科共有6个重点项目,学院同时申请到2个。姜彦福教授关于“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研究重点项目。

成果奖励 傅家骥教授关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关于设备更新的技术政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傅家骥、仝允桓等教授的专著《技术创新学》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被全国各技术经济专业博士点选为主要教材;

傅家骥教授与仝允桓教授的《工业技术经济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叶焕庭教授关于长江上中游水利、水电开发方案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贵生教授关于汽油无铅化的研究获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技术创新规划”的研究获顺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著作《技术创新管理》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自2000年3月出版以来,已印刷5次,发行22000册;

傅家骥、姜彦福与雷家骕教授的《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谢伟副教授在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刊物“Research Policy”上发表论文,2003年被哈佛大学引为教学资料; 2004年谢伟副教授和白思迪教授合作的关于“中国衍生企业序贯学习”的文章,已被扩展为INSEAD的教学案例. 2004年,其论文《小虎”和“大龙”的学习过程差异》(ELSEVIER 2003年9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综合类一等奖(处于公议期),此次获综合类一等奖的成果只有两项。

决策咨询的大贡献

“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对国家重大技术决策、经济和科技安全决策以及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叶焕庭教授关于长江上中游水利、水电开发方案建议被水电部等采纳,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吴贵生教授关于实施汽油无铅化的思路和技术措施建议被采纳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文件中,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市环保局、中石化总公司等采纳,成果获科技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吴贵生教授关于云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果以省政府正式文件下达执行,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吴贵生教授完成第一个科技部技术创新试点市“技术创新规划”,获顺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被科技部作为范本向所有试点市推广。

2002年,本中心研究人员傅家骥教授关于设备更新的技术政策建议被采纳在国务院颁发的“设备管理条例”中; 2002年吴贵生教授率先进行区域科技计划研究,成果被采纳在国家“十五”科技计划中。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决策方面,雷家骕等教授的专著及研究报告等得到多家单位的参考、引用。

巩固国内领先 跻身世界一流

吴教授说,“中心”的目标就是巩固国内领先地位,经过5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再经过5-10年努力,跻身国际一流之列。要继续确强化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深度,同时加强三个方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在未来三年内力争在技术创新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在中国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实际成果,为国家重要决策提供支持,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创业管理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成果。

在国际化方面,要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以引进国际顶级专家为契机,加强其对研究的指导和国际交流与沟通,使研究更规范、更有国际可比性和可交流性,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更多的研究论文。要继续扩大开放,尽量多的召开国内国际影响大的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据吴教授介绍,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积极的争取,“中心”已获得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第十五届年会举办权(2006年5月),这是技术管理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一般在300人以上,IAMOT在中国的第一次年会将带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次难得的机会。利用已有的条件,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环境,顺应全球化潮流,创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研究中心是“中心”每一个成员的不懈追求,“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如是说。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