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清华大学官方网站发表了经管学院介绍本科教育改革的简报,全文如下:
2009年4月,清华大学将经济管理学院确定为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经管学院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本科教育理念,并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尝试多项改革措施,目前累计5个多学期的经验,并已有改革后培养的学生毕业。
一、“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首先是落实真正的通识教育。经管学院大大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在培养方案的140学分要求中占到70学分以上。除了全校统一安排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学院系统开发、安排了8门通识教育基础技能课和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见下表)。
在基础技能课程中,学院重点开发大一的“中文写作”课和“中文沟通”课。“中文写作”课邀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白延庆讲授,分为写作基础知识、经济类文体写作、常用工作文书写作、行政管理文书写作4个部分;学生一个学期中要完成6篇作文。“中文沟通”课与“中文写作”互补,讲授关于沟通策略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多次实践活动,包括演示、演讲、评论、谈判等。
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学院重点建设“中国文明”课、“西方文明”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和“心理学概论”课,成为一个有机体系。“中国文明”课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张志强讲授,内容涵盖儒家文化、道学和佛学等。“西方文明”课也开设两个课堂,分别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刚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讲授,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史。“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由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讲授,围绕一系列经典伦理情境与命题进行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冷静反省、拥抱差异、理性对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心理学概论”课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授课,探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前沿研究。
二、“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第二个方面是个性发展。一是在培养方案的140学分要求中留出20学分任选课,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少学生选修了数学、法律、英语、新闻和美术等第二学位或辅修。二是为每一位大一、大二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对学生个别指导。三是为大一新生开设12门“新生研讨课”,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兴趣必选一门。这些课采取小班方式组织讨论,比如副院长白重恩开设的“经济、法律与社会”课,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拆迁问题、人肉搜索问题等。四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实行三个方向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由课上经典论文阅读和课下学术论文写作两个主要环节构成,在教师一对一辅导下,学生明确和细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写出学术小论文;“优秀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帮助那些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潜力的学生认识创业过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专门安排学生到校内实验室调研,围绕实验成果撰写科技企业创业计划书;“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计划”注重针对性的训练而非课程,旨在唤醒本科生身上的领导潜质。
三、“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还需氛围建设。学院除继续开展大二暑期社会实践外,还创办一些定期活动。一是开学典礼。为本科生举办专门的开学典礼,全面阐述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二是入学导向。从2011年起组织正式的入学导向活动,为本科生做全面的培养方案疏理,讲解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三是“院长下午茶”活动。院长每学期一次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直接听取学生对本科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以话题讨论为主,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入的思考。四是“人文日新”系列沙龙。这是学院在百年校庆期间开启的系列讲座,在2011年举办4次,邀请了万方、余隆、黄延复、何兆武作报告,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五是毕业典礼。从2010年开始举办全院毕业典礼,认真甄选演讲嘉宾。2011年经济学家吴敬琏应邀作题为《毕业以后》的演讲,强调要学会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维方法和坚守实事求是的道德准则。
经管学院本科教育改革后已有多届毕业生毕业,人才培养效果初步显现。例如,自2007级本科生开始,学院第一次为每位新生配备指导教师;第一次举办“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2007级本科生共183人,近2/3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是近年来比例最高的一届,其中,48%在国内读研究生、16%出国留学(“囊括”美国经济类排名前十的所有名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录取通知和全额奖学金);约31%的毕业生直接就业,百分之百落实工作单位,人均获得2.2个录用通知,且由于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人数比例由前一年的60%提升至73.2%,平均起薪上升了40%;另约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
经管学院将继续探索本科教育改革的道路,努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