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项目主办的清华会计高端论坛《财务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经管学院舜德楼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监事会办公室主任潘晓江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冬林教授与出席论坛,论坛由会计专业硕士项目主任罗玫教授主持。
会计专业硕士项目主任罗玫教授致开幕词后,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夏冬林教授对潘晓江博士的经历和学术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早在八十年代初,潘博士就开始翻译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非常深入和透彻,是国内最早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专家之一;其次,潘博士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有非常独到之处,他从历史和哲学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哲学是学问当中的学问,而用哲学去研究会计问题是对会计理论本身的深刻理解。随后,夏冬林教授为潘博士颁发了清华大学会计专业硕士资深校友导师的聘书。
在讲座中,潘博士首先给大家讲述了“会计”在悠久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时代的会计,包括地名“会稽”、《周礼》中反复出现的“会”、“计”、“稽”,“周礼•天官”中的会计及相关机构编制,此时的会计更多的是朝廷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机制;到秦汉时期,张仓与会计;到南北朝时期,“帐”、“账”的由来;到唐宋“四柱清册”—单式资产会计;再到明末清初“龙门账”:复式损益核算,龙门账明显具有民间商业经营性质,其要点是将全部帐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之后是清朝末年:引进西方会计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蔡锡勇、谢霖等;一直到民国时期:开展西方会计学教育。在这个过程潘博士别开生面的讲述让在座的每位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而他提纲挈领的讲解也让大家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会计专业。
随后,潘博士讲述了展示、反映和代表了资本会计实践的起点《簿记论》。在介绍了《簿记论》的作者“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和本书基本内容后,潘博士给大家详细阐述了《簿记论》中的“簿记”与“资本”、“簿记”与“劳动”,通过这些介绍,潘博士让大家对资本会计在实践中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在介绍完《簿记论》后,潘博士又通过另一部经典《资本论》给大家进一步讲述了资本会计,其中潘博士主要讲解了《资本论》中的“人类劳动”与“簿记”、“社会分工”与“簿记”、“簿记”与“资本循环”、“簿记”与“生产过程”、“簿记”与“资本价值”、“簿记”与“劳动时间”、“簿记”与“财产控制”和“信用”与“欺诈”,通过这些讲述,潘博士给大家展示了他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思考问题的深度。
潘博士通过对英国关于会计的定义、美国关于会计的定义、会计准则与美国资本市场、毛泽东的会计原则的讲解,将大家带入到了现代中国的会计这个话题。从1963年财政部组织编写了作为大学教材的《会计原理》到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分别采纳了“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这两个概念,中国会计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后,潘博士给大家讲述了资本会计论,包括关于会计本质的分析、关于会计职能的分析、现代会计是资本实体的职能、国际会计主要报表中的资本、会计是劳动管理资本的工具、资本会计论与科学发展观等几个主题。
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潘博士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对会计做了深入地分析与讲解。在讲座之后,潘博士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积极活跃的交流互动,潘博士在交流中表现出的谦逊与博识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论坛最后,夏冬林教授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对于会计行业认识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潘老师作为一个实践部门的老师能思考出这么深厚宽广的学问是非常难得的,而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意识到,会计处于变革之中,如果没有历史观就不能认识会计的本质,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供稿 会计专业硕士项目 编辑 沟通办)
潘晓江,博士,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监事会办公室主任,财政部授予的高级经济师。2005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曾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处长、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副司长、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办公室先后派驻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任专职监事兼监事办公室主任。
清华会计高端论坛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定期举办,结合会计系罗玫教授开设的“会计实践专题”课程,定期邀请会计实践领域资深人士前来讲座,与同学们近距离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旨在让会计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相关知识在各商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并深入了解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