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钱院长上海交大演讲:追赶与超越

2012-10-31
阅读:

2012年10月19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2012年“第四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新兴市场中的管理教育”上,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以“追赶与超越”为主题,发表了英文主旨演讲。中文译文全文如下:

 

在2012年“第四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新兴市场中的管理教育”上的演讲

(译自英文)

2012年10月19日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我今天来到这里,参加这个由资深杰出的院长们组成的主题演讲,深感荣幸。今天我的演讲将围绕“新兴市场中的管理教育”这个主题,内容主要基于我这几年在中国从事管理教育的经历。今天我想着重阐述一个观点。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职六年多来,我非常强烈的感受到,在新兴市场中的管理教育应该也可以做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一件是“追赶”(catching up),一件是“超越”(leapfrogging)。今年六月,英国《金融时报》主写管理教育的记者德拉•布拉德肖(Della Bradshaw)在清华采访我时,我向她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在《金融时报》10月1日发表的专题文章中,她引用了我的原话。

支持我的这一观点的理由很简单:新兴市场中的管理教育是一个后来者,因此我们必须向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市场,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因此,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机会,当地的商学院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在某些管理教育领域实现超越。

我将分两个部分来详细阐述我的论点,并用一些具体例子进行佐证。

一、追赶的必要性

中国内地的管理教育只有很短的、不到三十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学到了许多,进步得很快,但仍然还要继续向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学习。因为我们仍然处在落后的位置,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落后。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追赶”。

首先讲讲研究。我在这里并不是指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即使是在应用领域有关新兴市场中的商业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无论是从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开发状况来看,在研究质量上中国的商学院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诚然,在过去的十年,学术研究论文和案例开发的数量增加很快,这可以从SCI和SSCI论文数量指标上得以反映。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但是这毕竟还是少数。总体而言,研究成果的平均水准仍需大幅度提高。

同时,中国的商学院每年都会开发数以千计的案例,但是没有多少能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质量还未达到标准。中国的商学院还在大量使用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即使是有关中国商业实践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我们仍然在追赶的过程中,而且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过去几年里,清华经管学院每年能够开发出10个左右、与哈佛商学院案例质量相当的案例。我们非常幸运的是,在案例开发中得到了哈佛商学院前高级副院长沃伦•麦克法兰(Warren McFarlan)教授的指导,他现在是清华案例中心联执主任。

许多中国人倾向于认为我们比发达国家的学者更了解中国,更了解新兴市场。然而这一判断未必正确。虽然我们知道更多的事实,但是我们不一定理解这些事实背后的原因。我们也许知道本地文化和制度的细节情况,但是我们不一定明白它们的运作机制。即使我们对这些原因和机制知之甚详,但是我们也未必能够把其中的道理很好地与外部世界沟通。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我们仍然需要在研究上追赶。

第二,我来讲讲教学项目。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因项目而不同。对于中国的优秀大学来说,本科教育看上去很强,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使得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中国少数的几所大学,特别是在过去的这几年里,许多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都进了经济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学习。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很多高分学生并没有选择法律或者医科专业。当理科和工科专业不像以前那么热门的时候,经济、金融、管理便成了最热门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管理学院招收到了最聪明的学生。所以,我们很幸运。

关于本科课程设置,在过去这几年有所进步,许多现代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增加到了课程中。但是在通识教育方面,仍需要做很多努力。通识教育包括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沟通能力培养等许多内容,而这些正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三年前,清华经管学院推出了一门本科生的必修课—“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现在它已经成为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MBA项目的情况与本科有所不同,因为不少中国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选择去美国和欧洲的商学院去读MBA。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国外一流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来到中国攻读MBA,但是目前数量还是很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MBA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巨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向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学习。五年前,清华经管学院开始了MBA课程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我坐在清华的MBA课堂里和坐在哈佛商学院的MBA课堂里(在过去的五年中我每年都曾经历过),我仍旧会感受到明显的不同,差距还不小。所以,我们在“追赶”上还要做很多。

二、超越的可能性

虽然我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中的管理教育首先需要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但我并不认为追赶和超越必然要分先后。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实现追赶和超越。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中国的EMBA教育。中国的EMBA教育始于2002年,今年是中国开展EMBA教育的十周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也许已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EMBA学生,不论是全国总数,还是单个学院的学生数量,都是最多的。在清华经管学院,我们每年录取约400名EMBA学生,由于招生名额是国家限制的,所以清华的招生数量还不是最多的,有些商学院的EMBA招生数量甚至更多。不仅招生数量,中国的EMBA学生群体在特质上也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EMBA学生多数是在40岁以上,而不是35岁左右;他们多是企业高层管理者,而不是中层管理者。因此,中国的EMBA学生愿意支付较高的学费去攻读EMBA学位,这个价格正接近发达国家的学费。事实上,EMBA学费收入成为中国主要商学院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高于来自非学位的高管培训。

除此之外,中国的EMBA教育也越来越被国际认可。就在本周一,英国的《金融时报》发布了2012年全球EMBA项目排名。《金融时报》关于管理教育共有9个排名类别。我发现,在这9个类别里,中国内地商学院在6个类别中榜上有名。但在其中的5个类别里,每一类中都只有一个或两个中国内地商学院跻身排行榜。只有在EMBA这个类别里,7所中国内地商学院的9个项目列位百强。而且在前十名中,就有三个是中国内地商学院的EMBA项目,清华-INSEAD双学位EMBA项目在全球排名第四,这是在《金融时报》管理教育排名的所有类别中,中国内地商学院所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事实上,这是清华经管学院首次参与《金融时报》的排名,而且这也是在清华-INSEAD的EMBA项目推出的短短五年后取得的。所以我说,在管理教育方面,中国内地的EMBA项目是一个,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的项目。

为什么EMBA教育可以做到这一点呢?我想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需求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经济和企业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中国的管理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因而有许多四十多岁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在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MBA课程,他们渴望学习,又希望取得学位,因此对于EMBA学位项目有很大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到名校学习,实现人生的一个梦想。

二是供给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商学院抓住了这个机会,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因素进行创新,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EMBA项目。比如,凝聚EMBA学生需要对他们特别关注,发展•独特的组织方式。在清华,我们不仅在学习期间为EMBA学生组织许多课外活动,而且在毕业之后还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现在我们的EMBA项目有28个地方同学会,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另外在北京还有8个按照年级划分的同学会,因为北京是EMBA校友最集中的地方。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后EMBA课程和项目。实际上,清华EMBA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两年的教学项目,更是一个终身学习方式。所有这些在中国以外还不多见,至少这种形式还不多见。除此之外,我们的EMBA项目还得益于与世界一流商学院—INSEAD(英士国际商学院)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把许多他们的创新想法和实践引进到我们的EMBA项目。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对于新兴市场经济的管理教育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可以实现超越的领域。新兴市场经济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超越发达国家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在肯尼亚使用移动支付就很普遍,普及率超过北美和欧洲,这种技术上的超越有经济学的道理。此外,中国人(或许亚洲人都如此),从大众到高层领导,都迷恋新技术和最新的电子产品。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当中超越式的发展是有可能的。

我举一个清华经管学院的具体例子。上个月在清华EMBA项目2012秋季开学典礼上,我们正式发布了这个设备(展示设备)并为每一位新入校的EMBA学生配备一个。它看起来像一本书,封面设计和我们之前发的纸制课件很相似。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专门为清华EMBA项目量身定做的iPad,我们称之为“iEMBA”。它不仅可以无线下载并同步所有的课件,还是学生相互交流的网上社区。我们相信这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最终将在所有教学项目中推广。但是我们从EMBA项目开始施行,有其道理:EMBA学生流动性大,他们经常旅行,所以平时携带纸版教材成本较高。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所有新的信息技术适用于所有场合。就像我今天的演讲,我的偏好是不用PPT做演示,而是纯粹基于我写的讲稿演讲。我希望这样做并不降低我的演讲效果。

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英文主旨演讲全文链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