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告别与迎新的季节里,又一批校园新鲜人即将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活,又一批学长学姐向母校留恋地挥手。
望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个大字,曹景植在伟伦楼前驻足良久。片刻,他转过身,重又整了整行囊,在心中默念道“我一定还会再回来!”这位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生来自韩国,刚刚过去的七月,他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动身回韩国服兵役。
和曹景植一样,罗伯特、亨利和尼克森也无数次从伟伦楼穿过。他们也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和曹景植不同的是,他们将在明年此时毕业离开清华园,还有充足的时间享受校园生活,享受在中国的独特经历。
“我要来中国学经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大学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格局正在悄悄变迁,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一些国际学生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的大学,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不只是学习汉语、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等深具本土特色的学问,他们关注经济、管理等原本发端于欧美知名大学的学科与课程。他们中的一些人,本科就读于美国哈佛、康奈尔,英国剑桥等世界知名学府……
我们的故事,就从在清华经管学院求学的这四名国际学生开始吧。
享受大学生活,一如海绵吸水
“和欧美学生在人群中比较惹人眼球不同,作为韩国学生有时不太容易被认出来。”随父母长年定居中国,曹景植的小学高年级与中学阶段都在中国度过。走在清华园里,他和本土学生几乎看不出区别。他的韩国朋友时不时调侃他,“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年,没想到你的韩国语还说得那么好哇!”
中学时,曹景植读书非常用功,立志要考中国最好的大学。既希望从事商业工作,又想选择理工科,他最终幸运地被清华经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录取。“别看这是个商科专业,JAVA、C语言、工科数学都得学,和理工科学生没啥差别。”
甫一入学,他发现同班同学中高手如云,大部分同学不是省高考状元,就是通过竞赛保送入清华的,好生了得。可曹景植有自己的想法,“学习好可以进入好大学,但学习好并不等于成功”。进入大学后,他不再如先前那般为了考大学做“拼命三郎”,而是尽可能多尝试一些不熟悉的领域,利用大学的广阔天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数据结构、保险学原理、投资学……四年本科生活,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收益更多的要数丰富的校园生活与学生活动。”曹景植组织留学生汉语辩论队,策划负责清华大学留学生新年晚会,与同学一起暑期调研实践,奔赴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参与大学生防治沙漠化运动……
大二暑假与同班同学组队奔赴吉林省乡村地区完成“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现状”调研实践项目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中国边远地区实地目睹了落后的医疗状况,见到了当地真实的民生样貌。曹景植在调研过程中负责设计队员分工,组织队员们高效地完成了问卷调研、访谈记录。回到学校后,他与组员们一同开题、写作调研报告,并代表小组完成了答辩。
身为清华经管学院学生,曹景植很能活学活用。比如,他在大二、大三学年担任学院韩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每次搞活动都会亲自上阵负责找赞助。通过与各色商家打电话、约面谈,他从专业角度为对方分析投入、产出效应,在起初的碰壁之后,屡屡能有丰厚的斩获。
如今毕业离校,他回顾珍贵的大学时光,一如海绵吸水一般,该做的基本都做了,该尝试的也都尝试过了。接受了四年清华园气息的熏陶,他对人生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他眼里,和韩国同龄人以及其他所认识的国际学生相比,身边的中国同学更好学、更努力,似乎很早就开始为前途着想、规划,更有计划性、远大的抱负与对成功的渴望。
按照韩国通行的规定,年轻人必须服兵役。为此,曹景植返回韩国,但他已经做好了再次回到中国的打算。他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医疗有关的非政府组织(NGO),通过志愿者工作,帮助不发达地区的幼年儿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他相信,在清华经管学院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母校带给他的精神气质,能够让他最终完成自己的理想。
懂汉语,更得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罗伯特,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2012年来到清华园、2014年毕业。他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没到中国前就对这里充满向往——他本科攻读的是中文系。
罗伯特很有语言天赋,中学时就打算到大学修读外语,既然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当仁不让选择中文。对习惯于拼音文字思维的英语人士来说,汉语不容易学,但罗伯特学得很带劲,沉浸在方块字、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海洋里。在对英国学生来说很难掌握的古代汉语学习中,他名列前茅,获得了“鲁惟一奖学金”(注:鲁惟一为剑桥大学荣休教授、著名汉学家)。
临大学毕业,罗伯特有几个选择,他拿到两个在伦敦的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机会,同时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可选择到中国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强烈的汉语情结,驱使着罗伯特放弃了做律师的想法,他更希望利用汉语基础学习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清华经管学院成了最终归宿。
和学院里大部分留学生主要选修英语类课程不同,罗伯特能完全像中国同学一样,听汉语授课、用汉语课堂交流、用中文提交作业;“懂汉语,更得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处事之道——在清华园与中国同学朝夕相处,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的公司实习,这位剑桥高材生渐渐明白,能够利用汉语生存只属于“初级阶段”,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观念才算接触到这门语言的精髓。
比如,与同学聚餐,每回一大桌人总是由其中一个结账,而在罗伯特的概念里,即使是与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饭,双方也都各付各账。再比如,他与同学一同外出,购物时凑巧没带够钱,向同伴借了10元。过几日再次见到,罗伯特主动还钱,对方却摆摆手笑笑,让他别放在心上。罗伯特执意要还,对方反倒有些不愉快了。数额虽然不大,但罗伯特有些无法理解。后来他发现,要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得入乡随俗,得明白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其实都是朋友间友好的表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罗伯特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不少实习,他对与中国人打交道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眼光不只放于高端、体面的实习,他也从事过不少“草根”工作,比如曾在一家小型企业孵化器机构中,以“海电”方式——轮番打电话向陌生客户营销招商。虽然干得辛苦,但细心的他通过和各类一线小企业打交道,总结了不少客户的心理状态与有效的沟通方式。比如,他发现不少客户间的线上联系以QQ居多,于是也申请了QQ用户名,并成为了熟手……
“未来,也许我会选择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也可能成为一个‘世界飞人’,在全球各个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坦言,懂汉语不难,但要真正理解、参悟汉语背后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习惯,也许真需要用一辈子来耳濡目染。
未来的商业机会?一定在中国!
有修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课程(EMBA)的想法是在四年前,正式实施在两年前,来自澳大利亚的尼克森用了极其漫长的时间,完成了他与清华经管学院的“握手”。他在悉尼一家大公司担任经理,如今是清华国际EMBA项目(清华-法国INSEAD双学位项目,简称TIEMBA)学生。“我花了近两年时间做功课,了解了凯洛格商学院、伦敦商学院等美国、欧洲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商学院的EMBA项目,最终选择了北京清华经管学院。”
和班里不少同学由公司出资负担学费不同,在职攻读的尼克森来清华经管学院完全是自费求学,10万美元的学费自掏腰包,还不包括北京与悉尼间的往返机票、上课住宿等其他费用。当初,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上司时,他的上司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尼克森,你是不是疯了?”尼克森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人详细交流后,身边的朋友开始支持他,但也免不了持保留态度的朋友。
和尼克森一样,亨利也是一个已经具有工作经验的“上班族”。在成为清华经管学院国际MBA(工商管理硕士)全日制学生之前,他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在一家美国信贷公司供职了两年多,自己还有一个网络在线学习的创业项目。由于国际MBA是清华经管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所以当他的老板和同事知道他在申请清华的国际MBA项目时,并未表现出特别的惊讶。亨利的初衷很简单:在知名商学院里认识一些聪明的人,获取“中国经验”。
“在全球商业网络中,中国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国做生意、如何与中国人一同做生意,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尼克森说,虽然他的公司目前在亚洲还未与中国有直接的商业合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他必须快些补上这门课;亨利也认为,作为新兴市场,未来亚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里的商业氛围、市场概念与社会环境等等,需要实地亲身体验。
自去年入学以来,尼克森已经在清华园上过5、6次课程了,基本每6周时间来一次北京。每次他都从悉尼“打飞的”来北京,在清华“泡”上近一周,上课、听讲座、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清华国际EMBA强调国际视野与全球经验,除了北京之外,尼克森今年还和同学们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和新加坡各学习了一周,上个月他又和同班其他33名同学一起前往法国枫丹白露学习……“身处不同的城市、亲历不同的公司与行业,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从原有的工作环境与思维定势中跳了出来,开始思考商业决策与商业行为背后的东西。”
在国际EMBA项目学习,尼克森不仅向教授学到了重要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也从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尼克森自己本科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大学康奈尔大学,而班里有的同学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与他一样,身边同窗大部分工作经验丰富,位居中层或高层管理岗位,同学间的互动与启发让尼克森很“受用”。一开始,他对和中国人沟通、做生意没有多少概念,正是班里一部分中国本土学生为他打开了“窗户”。“在平时的交流中,同学们和我分享他们的经验甚至困惑,案例讨论中我们充分地‘头脑风暴’,在我和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的EMBA同班同学无形中成了我的‘智囊团’。”
尼克森很期待不久成为一名“影子学生”。原来,作为这个国际EMBA项目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有机会在项目所给出的名单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与公司,作为“影子学生”全程跟随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观察他们每日的具体行程、工作方式,进而近距离了解该公司的管理流程与运营模式。尼克森曾负责企业运营管理多年,他选择了赴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做一名“影子学生”,他最想了解的是这个国际机场运营服务背后的真实图景与工作理念……
作为一名全日制学生,亨利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学院里的各类学术活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年会。每年10月,来自中外知名企业的总裁或首席执行官,知名商学院院长以及中国政府财经部门领导人齐集清华,为期一整天的论坛对商学院学生来说无异于一场饕餮盛宴。去年10月,亨利主动申请担任年会志愿者,有了更多机会与世界级领袖近距离交流,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特殊经历。
“无论通过媒体,还是来中国亲身感受,中国作为一个极有活力的市场,毫无疑问正越来越吸引全球的注意力。你无法想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这里发展迅速,变化的速度让人惊叹!”在亨利看来,未来的商业机遇一定会出现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社会,试图跟上中国的发展步伐,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商业工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如今,清华园里到处能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国际学生。但尼克森说,他每每还是会感到有些孤独,因为在他生活的城市悉尼的圈子里,像他这样来中国、来北京学习管理课程的同行非常少。不过,他乐观预计,“也许过不了几年,这个群体就会越来越庞大,我将会成为他们的前辈!”现在,尼克森会和同事与朋友分享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在清华国际EMBA项目中的收获,起初有些将信将疑的人慢慢地转变,钦佩起他的“战略眼光”。
尼克森和亨利庆幸的是,为了赶上步伐,他们已经在用实际行动尝试做一个有远见的“试水者”。(供稿沟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