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晚,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校友会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三十五届学生会协办的“零字班毕业茶话夜聊”活动在舜德咖啡厅举行。
夜聊活动邀请到了方星海(经1981,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校友会会长,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经济局局长)、甘犁(经1982,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教授)、张元杰(经1987,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校友会秘书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配置部副总监)、吴欣(经1992/经硕1997,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赛特春天创始人)、朱正芹(经1998/经硕2002,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校友会副秘书长,瑞银投资银行亚洲金融机构组成员)、吴翔文(经2005/经硕2009,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校友会副秘书长,国务院资产管理委员会监事会工作局)六位校友来到现场,与即将毕业的2010级本科班学弟学妹们共话前程,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座谈由2010级毕业班学生马凡雅主持。

活动现场合影
活动一开始,方星海校友首先说道:“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这其实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今天在场的校友在自己的领域都做得很好,大家可以尽情提问。”随后,现场同学踊跃提问,校友回答妙语连珠,现场气氛轻松欢快。其中,一位即将去国外读博的同学问道“作为留学生,怎样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方星海校友给出了他的解答,去国外留学读书的经历对今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他谈到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导师曾告诫他们说,“你们能在这里读书很幸运,但也要认识到世界上很多人没有那么幸运。所以你们身上肩负着对他们的责任”。这番话让他印象深刻,也使他下定决心回国工作。但为国家做贡献是一个很大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把能做的做好。既然决定读博士,那就要认真把学问做好。他谈到自己读博士期间还学习了历史、日语等课程,他认为读博士就像脑力的体操训练,对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一位辅修经济学双学位的同学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将自己所学的两个专业更好地结合,甘犁校友结合他作为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带领年轻人做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体会,谈了自己的经验。从做老板的角度,他并不觉得一个员工从哪个学校毕业、学习什么专业是重要的,他最看重的是能拼、肯干,在团队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做好自己的本分。作为清华的学生,尤其要放下清华的架子,才能提升自己。清华的学生的确很优秀,甚至被一种光环围绕着,但要记住,从清华出去以后就没有光环了,一定要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完、做好。甘犁校友说,很多成功的人都是靠实干拼出来的。
一位希望在北美读完博士后回国的学生向校友提问,留学后回来工作是否会有不适应的地方。方星海校友说首先要看行业,比如学校和政府差别就很大;另外什么时候回国也很重要,如果留学后在当地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适应的时间可能就会长一些。当一位同学谈到要去新加坡公司工作时,方星海校友强调除了业务外,要用心观察学习新加坡的现代国家管理体系。
一位女同学提出女性如何做到“work-life balance”,吴欣校友答道:“保持平衡并没有绝对的方法,女性要学会追寻自身的选择。你要问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了。我的妈妈首先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不管什么时候她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所以这也让我在事业上追求进步。女性要寻找到一位好的人生伙伴来支持你的决定,我的人生伙伴就是我的母亲,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朱正芹校友也根据自己的经历谈了她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她说,投行的工作对女生来说有很大的挑战,自己在投行工作的前三年是没有“balance”概念的,因为工作完全占据了生活的全部。等后来工作熟悉到能够驾驭时,就往生活方面倾斜了一些。她认为,工作和生活没有绝对的平衡,更多的是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取舍。
甘犁校友更是谈起自己和太太从清华开始的校友恋情,他竖起大拇指称赞清华的女生真棒,这引来现场同学的极大赞同。
同学们关于事业选择、学术追求、人生经历的问题在校友们毫无保留的分享交流中得到了解答。自由交流环节后,一张大合影见证了这场诙谐欢乐的茶话夜聊活动的定格。但同学们与校友交流的热情并未散去,相反它作为这次零字班毕业茶话夜聊的尾声,奏响了“重整行囊,继续向前,天涯海角我们心相连,只因这里是永远的家园”的旋律。(供稿:校友办通讯员:赵真责编: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