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课程再思考:从知识、思维到价值”教学研讨沙龙举行

2024-06-24
阅读:

2024年6月1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讨沙龙在建华楼举办。本次活动以“课程再思考:从知识、思维到价值”为主题,共同讨论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立德树人、价值观塑造与品格培养,实现 “育人”意义上的、真正的课程思政。学院党委书记薛健、副院长何平、经济系教授钟笑寒、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姜朋以及20余位学院教师、博士后应邀出席,活动由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院长助理张晨主持。

张晨在开场致辞中介绍道,本次教学研讨沙龙的主题源自老师们此前的困惑——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她传达了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心所给出的解读,指出清华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其本质就是“育人”,即超越知识传授本身,实现立德树人、价值观塑造与品格培养,与清华“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张晨主持

钟笑寒以“从科学的力量到观念的力量”为主题,分享了“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设计及延伸思考。钟笑寒介绍,该课程自2002年起,为学院一年级本科生不间断开设,每年选课学生约为250人。作为一门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入门课,钟笑寒希望这门课能够带领同学们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能够培养同学们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能够训练同学们的经济学直觉。自开设之初,课程就将“引领同学进入经济世界”确定为课程目的,注重在介绍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即“科学的本质是用少量的知识去理解广泛的现象”。

钟笑寒介绍了“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内容、考核要求特别是小班讨论等方面的设计,表示课程内容会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选用《财新周刊》的文章作为课堂案例,师生共同关注、分析最新的经济学现状。钟笑寒强调,“经济学原理”的观念是科学的观念,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社会问题。当然,任何一门好的课程都不仅仅是教授科学,而是从科学到观念的跨越。钟笑寒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后收获的观念可能是无意识形成的,但是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而“用什么观念影响学生”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钟笑寒分享

姜朋则结合“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讲述了“三个故事”“一个结论”,他将课程中的“思维”一词延伸到“思考”,提出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行动训练。姜朋借用“鲁班学艺”“从三到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分别讲述了几个启发:“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模仿,创造就无从谈起”“学习者具有创造性,但这种质疑精神也会有局限”。他进一步指出,模仿和学习仅有咫尺之遥,如果止步于模仿,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复刻。学习需要对外部信息的观察,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姜朋认为,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对课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考也是有意义的。课程的价值塑造的实施者其实不只是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教师要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并理论联系实际,助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姜朋分享

两位教师在互动提问环节针对“怎么在课程中创造有意思的困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姜朋认为,困惑的问题点不一定总能成功地提前“埋下”,但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有意思的材料,吸引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然产生困惑与好奇。钟笑寒也表示,除了如何产生困惑之外,学生困惑时老师是否在场也是一个问题。他结合目前课堂内外的师生交流情况,提出需要注重创造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氛围。

薛健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如何让学生思考是大学教学中的重要命题,也希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从课程设置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择业乃至人生道路的更长远的思考。

薛健总结

清华经管学院常年举行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教学分享、思考教书育人,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促进教学常讲常新。


供稿:教学办公室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