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不管什么国企,甚至央企,都没有机会成为龙头老大。”4月25日,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报告厅内,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在“清华企业家讲堂”上说。
这份豪气来自于万达高速发展的辉煌。从24年前50万元注册起家,到今日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头军,万达在其从事的所有行业(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等)均是国内甚至世界的领先者。全国工商联“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中,万达名列第五,其中纳税排第一,资产总额排第四,税后净利润排第六。
两个多小时里,王健林与满座学子分享了万达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什么北大清华大,不如胆子大”,王健林说,“万达发展成为中国绝对的龙头企业,就是来自于敢闯敢试”。
万达的第一桶金是大连市政府北门的棚户区改造。这是一个多少有些无奈的举措,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万达拿不到当时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配额,只能承接旧城改造这个不被看好的工程。王健林作了大胆的尝试, 铝合金窗,防盗门,改明厅,设洗手间,这些现在看来的“小儿科”,在当年都是创举。因为给每个房间设洗手间,万达还遭到了纪委的审查,其时这是局级以上干部住房才有的配置。万达在这个项目挣了近千万,更重要的是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全国首家进行旧城改造的企业,迅速做大了企业规模。
成为全国房地产第一家跨区域发展的企业,也是万达大胆闯出来的。万达异地开发的第一站在广州,五六年下来,没挣到多少钱,但增强了信心,既然在当时所谓的圣地、房地产发源地都能站住脚,还有什么好怕?自此,万达“更多锻炼胆量,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全国跨区域最多的企业,遍布80多个城市。
敢闯敢试不是蛮干。王健林如此界定两者的区别:“敢闯敢试是看准了去试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
2000年万达从住宅开发到商业地产的转型就是一次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当时王健林已经意识到住宅开发的产业模式不好做,不是真正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而他的两位老部下得癌症治疗的经历更是深深“刺激”了他,“都是创业时候进来的员工。打一针两块钱,打不打?那个时候没有社保,就是企业自己拿钱。我当时决定,不要吝惜钱,能活一天就活一天,这两个人花了我一百万块钱”。当公司发展三四十年的时候,员工医药费怎么办?一定要有长期稳定的模式。万达开了三天会,最终决定转向商业地产。这是万达“在2000年宏观形势非常好,房地产政策没有限制的时候”的“主动转型”,王健林说,“我觉得被动时期的转型成功的比例很小。”
当万达作为商业地产巨鳄的形象深入人心之际,王健林又已将目光投向文化旅游领域。他说,国家制定了中国消费发展的长期项目规划,2015年中国消费者市场将达31万亿, 2020年再翻一番将达62万亿。这是什么概念?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如果不在这个大市场做蛋糕,还去做钢铁,做加工,是自己路子没有选对”,王健林说的斩钉截铁,“万达研究国家长期战略发展方向,顺势而为,加上自己的勤奋和聪明,肯定成功。”他的目标是:三到五年内万达在文化产业和旅游度假行业做到世界级。
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同样精彩。面对学子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军人出身的王健林给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解答。
怎样看 “传言”?王健林坦承,有传言很正常,特别是对于一个知名企业或企业家。万达的口号是国际万达,百年企业,这其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他强调,“15年前万达就做了决定,所有公司包括总部不能收取现金,制度上杜绝不行贿”。他调侃:“明年我还在这里讲课,说明就没有事了。”
怎样看政商关系? 王健林说,在商言商,在政言政,两个不掺合,目前的中国可能有些困难,“有句口号比较好,亲近政府,远离政治。”
怎样解决人才问题?王健林说,万达最短的板就是人力资源:扩张太快;从事行业均是创新型,国内没有借鉴。万达的解决方式:建设中国标准最高的企业学院培训员工;通过专业公司猎获人才;内部员工提拔。王健林希望,“万达学院建设用五年左右时间,大概补上人力资源的短板。
为什么足球搞不好? 王健林坦承,“这个问题我不能说实话”。他提起万达2001年的退出足球界,“肯定是有意见才退出”,但2011年万达再次回归,与中国足协签署了一份价值至少五亿元人民币、为期三年的合约,这种情况下再批评也不合适。“这个问题在中国比哥德巴赫猜想还难”,王健林说,“中国一是足球,二是股市很难整好 ……”
提问大多集中在商业,还有政治和足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王健林公众形象的聚焦。王健林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又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创立一个让世界尊敬的中国的民营企业,证明中国人和洋人比一样行,甚至比他们还要行”,王健林说,“即使我把公司交出去后,它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公司”。
清华企业家讲堂邀请富有远见、卓越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商业领袖为主讲嘉宾,分享他们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讲堂旨在加深清华学子对中国民营企业、改制的国有企业及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供稿 沟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