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110周年校庆之教学创新|清华管科:通贯式全周期培养创新拔尖学术人才

2021-05-02
阅读:

编者按: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经管学院37周年院庆之际,学院推出“37周年院庆之教学创新”系列文章,从学科创新、产教融合、全球胜任力等多个特点出发,分享学院一批优秀教学创新成果,希望展示出学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着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迈进时的思考与行动。

随着国内外经济管理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迭代更新,对我国管科专业的学术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作为国内管科学科的领头羊,坚守“坚持中国价值引领,培育国际一流人才”的初心与使命,秉承博士项目学术导向、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努力培养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本科-博士)通贯式全周期创新拔尖学术人才培养模式。

贯通学术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过程中,学科通过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术人才培养环节进行梳理和衔接,贯通了学术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是将学术人才引导、选拔和培养环节进行合理组织并适当前移,为读博和学术发展打好基础。

学科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如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从入学开始,为每一位本科生配置专业导师,进行学术和专业学习引导;为聚焦发现和培养学术潜力人才,开设《科研导论》、《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等进行小班培养和摸底;面向本科学生开放学术讨论活动,使其全面了解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议题,对科研工作的形式与方法获得真切的感性认识;面向将要读博深造的四年级学生进行学术导向的毕设指导和衔接培养等。

博士项目保持与本科项目密切衔接,配合采用“严进严出”的培养策略,以打造博士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在借鉴国际一流高校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大数据与智能技术赋能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不断优化博士项目各培养环节。如博士生招生采用集体招生制,努力挖掘出真正对学术感兴趣、而且富有学术潜力的优秀学生,通过严格选拔,为后续的高质量学生培养奠定基础;完善博士生考核与淘汰机制,“过滤”并不适合读博士的学生,督促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与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形成导师小组指导制度,促进复合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带领博士生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攻关及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培养科研攻关能力、扩展学生研究视野;在奖学金、出国交换、寻找教职工作等方面为博士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培养模式还重视挖掘中国场景下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师生共同努力凝练和聚焦“中国特色”科研问题,力争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研究成果。

微信图片_20210506084819_副本.jpg

系统化全周期的通贯式培养模式以及主要举措

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克服了以往本科阶段学术研究引导不足、博士研究生选拔环节偏晚、有潜力学术人才遴选针对性缺乏等问题,既能为博士生项目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也有助于激发更多本科学生赴国际一流高校进一步深造。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历经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贯式全周期的培养模式下,学术人才培养更具全局性和连贯性,有效克服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与博士生阶段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之间的阶跃脱节问题。使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并从事学术研究的本科生人数稳定上升,且学生对学术目标更加清晰,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和认可。

2012年至今,参加过“优秀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约50名)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在国内外大学(如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生学术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自2015年以来,博士生的科研水平有了“质”的突破,陆续有十余篇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如ISR、MISQ、MSOM、POM等)接收和发表。多名博士生学位论文获得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重要会议优秀论文奖等奖励。目前,大多数博士生在毕业前都有至少1篇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刊物接收或处于R&R阶段,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管科学术人才培养和学术产出水平。与此同时,博士毕业后获得大学教职人数不断提升,绝大多数任职国内外重点高校。2012年后毕业的40名博士生中,有28人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相关学院任教。2018年以来,有2名博士毕业生获得海外知名大学的教职(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Tilburg大学等)。多名博士毕业生近些年来也很快成长为所在院校科研骨干和青年带头人。

进入新时代,学院将继续推动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不断从实践中发展出对学科有突出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从学术上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创新拔尖人才!

供稿:品牌与传播办公室

编辑:张晓雪

审核:卫敏丽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