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每月一读——《管理的真相》

2009-01-06
阅读:

《管理的真相:事实、传言与胡扯》罗伯特·萨顿、杰弗瑞·菲佛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到处都是关于这三十年的回顾、总结、展望的讨论和记述。而在这岁末的中国城市中,圣诞的气氛是越来越浓烈了,那个戴红帽子的白胡子老头,以及装饰着闪闪发亮小灯的松树,无时无处地、不断地提示着我们圣诞节要到了。虽然政府还没有把这个节日作为法定假日,但是中国的年轻人几乎都接受了这个节日。这个外来的节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这些年,不论在任何领域,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管理等等,外来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也改变着我们,这个可能是开放政策的最大好处。

我们敞开胸怀迎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采用了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对于“拿来”的东西,我们也该思考一下了。因此,虽然这次对读者们依然推荐的是“拿来”的东西,杰弗瑞·菲佛(JEFFEY PFEFFER)和罗伯特·萨顿(ROBERT SUTTON)两个大牌教授合作的著作《管理的真相:事实、传言与胡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对于流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质疑。《管理的真相》一书主要强调了要实施循证管理。对于什么是循证管理,作者论述到“循证管理的理论前提是,尽量利用更合理、更深入的逻辑,充分援引事实,能帮助领导者更出色地完成自身工作。循证管理认为,直面确凿的事实,明辨传统管理经验中真假参半的危险传言,拒绝频繁被误认为合理建议的胡说八道,能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准备工作(第一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管理组织和人的危险传言,由第三章到第八章构成。第三部分为从证据到行动,由一个单独的第九章构成。

在第一章“为什么每家公司都需要靠证据进行管理”,首先批判了三种时髦的管理工具,标杆管理、股票期权、依靠成功的经验。作者论述到“随意找标杆的做法,存在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人们照抄的是最可见、最明显、大多也是无关紧要的做法;第二,不同的公司,大多有着不同的战略,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同的业务模式,这也就是说,公司要想成功,要做的事情跟别人不一样”。对于经验管理,作者论述到“汲取经验,磨练某种战略战术,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应该从经验中学习,并利用经验…,问题在于,新的环境与过去不同,原来的经验用在过去合适,用在当下却有错,或者不完善。”对于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者论述到“采用股票期权为薪酬策略,就是一个信仰战胜证据,给公司带来损害的好例子。…有研究发现,股票期权在高层主管薪酬中所占比例越大,公司篡改收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各类期权性质的激励手段,能提高组织绩效。”

在用事实代替传统观念的小标题之下,作者论述到“几乎在每一个领域,指导决策和行动的,不是公认真理,就是传统观念。几乎在每一个领域,包括医学领域,很多从业者及其顾问不愿意或不能够系统地观察世界,是因为他们受制于个人的信仰和意识形态。…如果组织不怕麻烦,坚持以事实替代常理,用数据检验传统观念,就能掌握竞争优势。”读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感叹,在当年的政治环境中,邓小平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以及“四个有利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需要意识形态、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沉醉于这些之中,而忽视环境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组织僵化,最终走向死亡。

你肯定会问:“没有合理数据时该怎么办?”作者论述到“很多公司整天要面对无数的不确定和复杂状况,而且往往没有能及时收集证据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建设,…然而,哪怕可用的数据不够,甚至根本没有数据,管理者也可以靠证据和逻辑做事,减少对猜测、恐惧、信仰或希望的依赖性。作者创造了以下的一个程序方法,你可以尝试一下。

表1-1 在尝试一种商业概念或做法之前该问的问题

该概念或做法对组织和人持有什么样的假设?倘若该概念或做法确实有效,组织和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你和你的同事看来,这些假设里有哪些看似合理?哪些看起来有误或可疑?

如果假设是错的,这种概念或想法仍能成功吗?

你和同事们应该怎样快速,便捷地收集数据,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你还能想到哪些概念或管理实践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并与你对人及组织的看法相吻合?

作者在第二章“如何实践循证管理”中先阐述了执行循证管理的三个障碍;它们分别是数据改变力量对比、人们不愿意听到真相、商业思想的市场混乱。

数据改变力量对比的标题下,作者论述到“事实和证据能拉平组织层级,因此,一部分对循证管理的抵制情绪冒了出来,因为倘若做对了,它就能改变组织的力量对比形势,以数据取代正式的职权、名誉和直觉。…高层管理者往往被视作英雄,因其智慧和决策力而受到尊敬。倘若基于证据的判断取代了CEO及其同僚的直觉,哪怕只是偶尔为之,后者的地位也会因之丧失,毕竟,任何受过教育、能够接触到数据的人,都能根据证据做出判断。”

人们不愿意听到真相的标题下,作者首先写到了报喜不报忧的组织现象(看样子,这个是世界通病,不只在中国的组织中存在),之后论述到“要克服对确凿事实的抵触情绪,惟一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系统化地理解人们想要通报、倾听好消息的心理倾向,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

商业思想的市场混乱中,作者指出首先是要处理的信息太多了;其次有关管理实践的单独、不连贯的建议,难以、甚至根本不可能以一种便于记忆、思考的方式组织起来;其三,管理者们从海量并且数目还在持续增长的商业书籍、文章、管理大师和顾问们那里获得的建议,显然是互相矛盾的。作者还罗列了一个长长的持有相互对立观点的有关管理的流行著作。

在本章,作者提出了循证管理的一些原则;

1)老点子就是老点子。

2)对突破性观念持怀疑态度。

3)鼓励并培养集体智慧。

4)优缺点并重。

5)如何借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6)采用中立和冷静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

在第二部分,作者对管理中人们信奉的一些传言进行了质疑:1)工作和生活存在根本不同吗,应该如此吗?2)最佳的组织拥有最出色的员工吗?3)经济奖励能推动组织绩效吗?4)战略注定命运吗?5)要么改变,要么灭亡吗?6)伟大的领导必须掌控公司吗?

对于工作与生活要分开的观念,作者认为模糊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能给组织带来好处,组织若能把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以改善员工生活为目标,而不是压榨员工,只考虑公司的好处,这种做法尤其有效。“倘若员工的家人、爱人和朋友觉得自己是组织的一部分,说服他们为组织效力也就容易多了”作者论述到。而且作者建议在设计工作和组织时,尽量表现得人性化一些,多考虑员工的需求。并提出了包容生活可能效率更高的观念。并列举了许多实际例子来证明这种观念。

对于最佳组织拥有最出色的员工这个传言,作者提出“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自然天赋的作用,尤其是在维持组织绩效上的贡献,被人们估计得过高了”。并提出好制度比好员工更重要的观念,同时认为合适的才能与组织学习是重要的,作者最后也论述到“对于不愿意学习新知识、不协助他人学习、不愿意设法改进组织运作的人,有必要赶他们到组织底层。如果经过再教育,甚至有意忽视、羞辱他们,仍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事作风,那最好还是开除他们。搞掉这种人,也就是在向其他员工暗示:这些人的行为具有破坏性,而且必须予以消除。”

经济奖励能推动组织绩效的传言几乎成了真理,因为几乎所有组织都信奉这个观念。但是作者指出;“在个人绩效可以客观评定,绩效表现主要靠个人努力,并非团队合作的产物时,个人奖励和高度差异化奖金制度才具备较大意义。”“如果工作不需要太多团队合作,而且个人成绩清晰可见时,经济奖励差距拉大,能提高绩效”。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关于使用奖金的四条指导方针。1)不要靠经济奖励解决所有问题;2)有时候少反而更有效;3)许愿的时候要小心;4)关心薪资的比较和分配。

战略决定命运的传言流传也非常广泛,但是作者认为战略恐怕没那么重要。组织文化和有效的执行力比正确的战略更能带动企业的成功,因为战略使得周边视野变窄,降低了组织灵活应对不确定性及变化环境的能力。

要么改变,要么灭亡。这是一句流传非常广泛的关于企业要创新才能适应环境的口号。作者认为这过于片面,改革和创新是把危险的双刃剑,尝试新东西的公司,以失败者居多。作者认为在进行改革之前,一定要回答好以下这些问题:

1)这个做法比现行做法更好吗?

2)真的值得为这项改变投入时间和金钱,付出营运混乱的代价吗?

3)最好是只做象征性变化,不做核心改变吗?

4)实行这项改革是否有利于个人,但不利于公司?

5)你有足够的力量促使变革发生吗?如果没有,最好还是打消此念。

6)面对太多的变革,员工是否已经吃不销了?

7)员工能否在改革进行过程中边学边做,随时调整?

8)你有能力撤消改革吗?

作者还指出,大多数成功的变革都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人们不满现状

2)人们对想要达到的方向有着明确认识

3)人们一再传达出对成功的信心,并随着新信息的出现,不断自我反省,更新知识。

4)人们接受改革是场混乱过程的看法,也知道在此期间,恐怕要忍受不少混乱与焦虑。

伟大的领导必须掌控公司吗?作者针对管理界和实业界对领导力的迷信进行质疑。用实证表明领导力和绩效之间的关联性相当有限,大量样本显示,组织绩效主要是由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作者还指出“即便是最强势的主管也无法影响整体经济趋势、国际货币和石油价格、战争和恐怖主义、组织历史和天气情况。CEO的更替使公司股价短期内会有巨幅波动,但就长期而言,对公司市值没有太大影响。”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指出“领导其实是一门很难的手艺,因为大家的期望值很高,批评指责来得又快又猛,领导者对组织情况的影响力远逊于大多数人的想象。…最好的领导者要够聪明,懂得做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但又要够明智,不让权力冲昏头脑,太拿自己当回事。”笔者读到此处,不由想起封建中国对于为政者的忠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是古今中外众多的对领导者应该如何的“格言警句”,并不能保证领导者不被权力冲昏头脑。因此分权和制衡的制度保证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部分为从证据到行动。开头和许多畅销的管理书籍一样,认为自己的管理方式是最好的,作者使用的标题是“循证管理让你受益无穷”。笔者此时哑然失笑,因为这个标题太俗套了,和作者要批判的那些东西类似,因此有自相矛盾的感受。同时提出了循证管理的执行原则:

1)不要认为自己的组织很圆满。

2)别吹牛,只讲事实。

3)掌握显而易见的常识。

4)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组织。

5)权力、威望和绩效让你顽固、愚蠢。

6)循证管理不光是高级主管的事。

7)全力推销循证管理。

8)至少也要阻止错误方式的蔓延。

9)最佳诊断性问题:人们失败了会怎么样?

本书利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其他人的实证研究成果,对于一些流行的管理方式和观念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对于任何管理的观念以及信仰都要看到其背后的逻辑,并进行质疑,而不是马上就拿来用,并认为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尝试,先在小范围做实验,如果行的通,在大范围推广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

图书情报中心

张力军执笔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