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每月一读——《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录》

2014-06-16
阅读:

《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录》

立石泰则著;王春燕译

中信出版社

 

从长远来看,任何组织都不免有兴盛和衰亡,企业也不例外。基业长青只能是一种梦想,就像人类想要长生不老一样,这几乎是一种幻想。但是,人如果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长寿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同样,企业组织如果能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存活的时间也会长久一些。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和采访,揭示出索尼这个曾经伟大得近乎神话的公司是如何步入平庸公司行列的缘由。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众多科技巨头的竞争方向,也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索尼的企业战略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领导者遗失了洞悉未来的长远眼光,使得索尼在鼎盛时期曾经塑造的神话破灭了,如今公司正艰难且被动地面对着全球信息交互时代的考验。当然不仅是索尼,曾经辉煌过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大企业也都在惨淡经营着,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再次铸造自己的辉煌。

本书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索尼产品的强烈爱好者,在原书的日文标题《再见了,我们的索尼》中,透露出了作者的惋惜和无奈,而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也充满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第一章 走出国门的索尼

作者在本章中概述了早期索尼的成功,一系列成功产品的开发使得索尼由只有20名员工的小企业发展成一个拥有16万名员工的巨型企业,业务范围也由单一产品延伸到娱乐,游戏和网络等众多领域。但是最近10年,索尼却再没有推出类似随身听(WALKMAN)那样的能牵动市场脉搏的产品,甚至连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也没能开发出来。索尼不能生产具有索尼风格的产品了,它的营业额也随之下滑,电视业务甚至在2011年3月底创下了连续7年营业赤字的记录。

 

第二章 “索尼神话”的破灭

失去了有品质保障、能传递信息的产品,索尼的品牌影响力自然会下降。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索尼就滑向了价格战的泥沼,当时的索尼在世界上拥有13万名员工,是拥有900多家子公司的庞大企业集团。要养活所有员工,电子产品部门就必须不断地推出销售量足够大的产品。因此,索尼公司的经营战略开始朝销量大的产品方向倾斜。但原本靠研发和销售高附加值产品而获得高额利润的索尼,并不具备松下电器那样强大的销售能力和适应大批量生产的生产线,所以这个战略不得不中途废止。1997年依靠平面电视(采用DRC技术的WEGA)再次恢复短暂辉煌的索尼,在2003年之后再次沉寂。

 

第三章 做别人不做的具有“索尼风格”的产品

在盛田和井深时代,索尼精益求精,充满了创业精神。而所谓“索尼风格”的产品,正是不断超越的产物,用索尼技术研发人员的原话来讲,都是井深不断给出的难题的结果。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出井担任总裁,他试图开发出一种不是单单把产品卖出去就完事,而是依靠这个产品还能继续盈利的新业务模式。但是经过10年的探索,索尼没有找到一款能不断盈利的产品,持续获利的梦想没有实现,反而背上了巨额债务。

索尼输给了当时笼罩在整个公司头上的一种气氛。公司不愿从过去的成功经验或教训中寻求答案,相反它总是在不断地洞悉未来以寻求答案,而这才是索尼的本质。它不是有了市场才去研发和销售产品,而是在市场尚未形成的时候,就去研发能创造市场的产品,它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是,现在的索尼失去了这种眼光。

 

第四章 “技术的索尼”与电视的衰落

2005年,索尼电视业务出现赤字,当时的董事长出井和总裁安腾辞职,同时公司内的全体董事也都宣布辞职。管理层重新组建,由斯金格担任最高领导,中钵任总裁。斯金格体制下的索尼摒弃了技术,偏离了“高画质,大画面”这一电视机画质的主流。但由斯金格体制推进的电视业务的改革屡屡失败已成事实,且事态还在进一步恶化。斯金格为了削减成本,采用了裁员和关闭研究机构的手段,这使得索尼更加雪上加霜。

 

第五章 历经改革却成为没有“脸面”的企业

索尼公司成立之后,曾经历经井深大、盛田昭夫、岩间和夫、大贺典雄、出井伸之、安腾国威、中钵良治等领导者,一直到目前的霍华德·斯金格。可是被我们所熟知的,也只有井深、盛田、大贺和出井。作为索尼的领头人,称得上是索尼脸面的,也许只有井深、盛田和大贺了。作为在技术和研发两方面都有着执著追求的电子厂家的领军人物,索尼必须具备能研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引导市场消费或在全世界范围内热销的产品的才能。

井深时代有特丽珑彩电,盛田时代有随身听,大贺时代有CD播放机,这些都是索尼的成功业绩。能成为索尼脸面的公司领袖,他们的名字都与某一个具体的、拥有“索尼风格”的畅销产品以及其研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井、中钵和斯金格三个人都没有留下知名的产品。岩间通过开发晶体管而强化并培育了索尼半导体部门,索尼的采访用摄录一体机、数码相机以及数码摄像机都是热销产品。安藤则最终赌赢了个人电脑,其VAIO系列产品给人们的印象极为深刻。

 

第六章 无视全局的“权力空白”

斯金格处心积虑地将电子事业部门置于自己的实质管辖之下;井原除了考虑如何在下一届政权交替前建立好自己被接受的体制外,无暇顾及其他;中钵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总裁的存在感,开始试图在井原负责的业务以外的部门做出业绩,公司高管之间的团结和默契也随风而去了。2005年出井被迫辞职,他所选的后继者是索尼美国公司的总裁——斯金格,中钵担任总裁,斯金格、中钵体制确立,可是这个体制从确立之初就存在争议,任人唯亲的斯金格破例提拔了一些外籍董事。

 

第七章 斯金格的独裁

除了人事上的安排,斯金格在企业战略上也做了大幅调整。他放弃电子业务,转向娱乐业。对索尼而言,工程师们的不断流失却是致命伤。在不肯承认技术与产品价值的上司手下工作,越优秀的工程师,自尊心越容易受到伤害,上进心会很快地消退。在公司内找不到容身之所的优秀工程师们,只能将目光转向了公司外部。

在业绩上索尼乏善可陈,只能靠出卖资产以及汇率变化的获利来粉饰合并的报表。

在内部不断裁员,废止顾问制,将外部董事任期延长到10年,但由于电池事件造成了500亿日元的损失却没有人受到处分。

 

第八章 别了,索尼

2011年6月大贺典雄的追悼会在东京举行,大贺的逝去标志着索尼一个时代的结束。今后的索尼,不知道会是怎么样。它只能继续裁人,优秀的工程师还是继续外流。索尼再也不会生产出什么震惊世界的好产品了,连期待都不用期待了。

索尼已不再是日本企业,不再是电子厂家,日本人以及索尼迷们恐怕很难接受这一现实,但全球化的企业,或许都面临着这样的风险。

我们绝不能期望斯金格体制下的索尼会像以前那样大放异彩。现在的索尼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给予我们梦想的、洋溢着索尼精神的、我们所熟知的索尼了。别了,索尼!

 

作者用大量的采访资料,细致的事件描写,充满东方式的权力斗争的故事,揭示了索尼不断走向衰落的过程。虽然在他的采访后记中对建立新的权力机制、重塑索尼的辉煌还饱含着希望,但是对于这样一家优秀企业在本世纪的表现,确实让人充满了失落感。

 

 

图书情报中心 张力军执笔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