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一种烙印就足够——清华大学1991级校友胡钰访谈纪实

2009-07-02
阅读:

一种烙印就足够

——清华大学1991级校友胡钰访谈纪实

胡钰,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人文学院政治学专业。现任科技日报社理论部主任。

清华生活十余载 烙印深深

刚过而立之年的胡钰现任《科技日报》理论部主任。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在清华园里度过。然而,令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似乎一直都在文科领域里学习的人入校时却是电子系的学生。在电子系学习近两年后,胡钰却转去了国际金融专业学习。

对此他说:“我其实一开始是读的电子系。读了两年后当时是朱镕基学长做经管学院院长,提出在经管建立一个国际金融专业,希望在数学基础好的理工科学生中抽一部分人去。我当时还算是对这方面有点兴趣,正好还是理工科背景,就没有考虑太选择了去读国际金融。”

5年的本科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对知识的渴求使得胡钰不想就此停步,而是想继续留在清华读书。胡钰说,在他本科的学习期间,他也曾去别的院校旁听过课,但是他从来没有要去别的学校读研或读博的想法。胡钰告诉我们:“我小学只在一个学校,中学也在一个学校,大学也还在一个学校。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有种依赖性,是一种心理归属上的依赖,会觉得很亲切。人留下一种烙印就足够了。”而无疑,他的身上已深深的烙上了清华这个烙印。

在清华的这些年,胡钰一直是很活跃的学生。从进入电子系到转到国际金融,胡钰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大学期间,胡钰的社会工作非常出色,曾获得了北京市高校学生优秀干部。他的社团活动也是有声有色。从小就喜欢电影和写影评的胡钰曾和同学创办了现在还活跃在校园里的“清华大学影视欣赏协会”。胡钰带领的影视欣赏协会组织策划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当谈到辉煌的社团经历是,胡钰说:“现在想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和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就可以获得快乐和进步。”

在大学的这几年和后来的读硕、读博以及留人文学院任教期间,胡钰的成绩一直优秀并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胡钰把十几年青春的点点滴滴留在了清华,而清华也在一分一秒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严谨、勤奋、踏实、认真、负责,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清华的精神都已注入胡钰的血液里边。十余载的清华生活,他的身上,清华烙印已深深埋下。

校园离别已数年 眷恋依依

胡钰博士毕业之后便离别了清华校园,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离开过。

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因参加会议等事由回到母校。每次谈论到这个回母校的话题时,胡钰总不忘诉说心中的那份依恋:“即使现在,每次进清华都有一种心里归属感。”他也讲起了90年校庆时的感想。90年校庆,胡钰被抽调到校庆办公室做总编辑,做过一个演出的方案。“大家都知道“清华三亭”,自清亭、闻亭和晗亭,它们是以朱自清、闻一多、吴晗三个教授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们留下了一种精神内涵、精神遗产。当时90年校庆就想到将这个总结一下,这也是清华在‘德’上引以为豪的。一所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东西,越久越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清华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精神内涵的东西具象化了。而这种精神内涵也让清华成为大家精神的归属地。我的许多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不少人都在清华周边安家,只要大家一聚会就都往清华来。这就是种归属感”。

而说到这种清华人的精神时,胡钰又给我们讲了他离开清华后的亲身经历:

2007年胡钰去深圳参加校友年会,当时说给百年校庆捐款,校友们都特别积极。有的校友两口子都是清华的,就主动要求捐两份。大家都有这种归属。即使在他奋斗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仍然会觉得清华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就想回报学校。如果从术业有专攻的角度,很多学校都有自己专业强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一个真正好的学校就能让学生有这种归属感,让你能够将文化底蕴固化在内心深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2008年,胡钰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做访问学者。在参加一次科技年会的时候,北加州的那些清华人在和他聊了没几句时就认出了他是清华的。显然,清华两个字已经写在了胡钰的脸上了。而胡钰,也从他们身上感觉到了清华的气息。那些清华人的严谨、踏实、友善以及社会责任感,让胡钰倍感亲切和自豪。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加州的清华人组织了募捐,所募捐到的数额是北美最多的。清华人,无论离开清华多久、无论身在世界的那个角落,清华的光芒将一直闪耀。

现在,清华的百年校庆在即,胡钰十分关心校庆的筹备工作和庆祝活动。他说他会一直关注着清华,因为他永远是清华人。

胡钰校友寄语

以使命感为引导,以创新力为驱动,

做有益于社会的清华人。

同学感悟

胡学长的几次专业变换,随意中的坚持,让我很有感触。他没有好高骛远的刻意谋划很多事,但是当转折来临,他都从容的接受与应对,并以其不变的坚持、踏实和热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让每一次转折成为自己人生进步的阶梯。(班昭)

采写:外语系 英52 徐秋群 陈丽 班昭 曾祥来 陈童

编辑:襄桦

(http://news.tsinghua.edu.cn)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