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海,MBA2000级,现任纪源资本(GGV Capital)合伙人。
初秋的北京尚未褪去酷暑的炎热,金色的阳光洒满街道,我们在华贸中心采访了孙文海学长。通过整整一个下午的交流,孙文海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展现在了我们面前。随着他的讲述,我们的情感也一同跌宕起伏。
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断强调自己在职业选择时对新鲜感的追求。然而,在讲述到人生的每一个转捩点时,他会把当时面临的几个选择对象清晰理出,然后逐一分析利弊得失,再陈述自己的最终选择和理由。我又觉得,这是一位足够理性、足够沉着的学长。也许,就是这样理性与活力结合得相得益彰的人,才能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又能始终保持一种圆熟自如的状态吧。
孙文海于1973年出生于湖北黄石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兴趣广泛,所学颇杂,对众多知识领域都有所涉猎。少年时代的他,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开始思考今后的职业理想,却经常觉得没有什么工作能足以吸引他长达一生的兴趣。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能不能从事一项工作三五年,将这项工作所需技能熟练掌握之后,便更换一项完全不同的工作,面对一种全新挑战和充满新鲜感的人生呢?
对于那时的孙文海来说,这只是一个模模糊糊、在脑海中一掠而过的念头。不想若干年之后,他所从事的风险投资(VC)工作的性质竟与少年时的职业理想颇为吻合。
1988年的暑假对于孙文海来讲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天。初中毕业的他第一次和家人一起来北京旅游,古老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北京城让孙文海不由得欢喜赞叹。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住在南城的老胡同里,游览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古迹又使他对意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无比留恋。从那一刻起,孙文海暗下决心:我要来北京念大学!
1991年孙文海高中毕业,顺利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之梦实现了!随即,他开始了4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1995年夏天,孙文海大学毕业,分配到冶金部下属的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一进入这所大型国企就被派驻上海宝山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很好的机遇,当时宝钢正在开展三期建设,他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进口相关技术与设备。
这个工作提供给孙文海不少出国考察的机会。赴美国、日本、欧洲不同企业参观考察,使他不但接触到了先进技术,也开阔了眼界,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一口流利英语就是在那几年中练就的。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干劲,他获得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资格。
国企的生活繁忙而充实,整整三年,孙文海都处于兴奋的工作状态中。当时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第四个年头,也就是1998年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规划,并不断地询问自己:将来的人生要怎样度过?
继续,还是改变?摆在孙文海面前的是一次人生的选择。现在的他,收入颇丰,前途看好,发展平台也不错,国企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职位已经获得很多艳羡的目光。可是他知道,这份工作已经不能给他新鲜感。在国内考研继续学业曾是他考虑过的,出国留学深造也未尝不可,他反复权衡着,思考着。
说起来是一个近乎俗套的情节,有人一生的命运往往就是被一次奇遇彻底地改变。那是1998年夏天,孙文海在沈阳出差,监管设备的制造过程。一天闲暇时,他走进太原街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介绍MBA的书,而彼时MBA教育方兴未艾。
那是一个闪烁着金色光晕的周末下午,所有的细节都依旧栩栩如生:他手中捧着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MBA丛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内容是对MBA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简介,还介绍了报考要求、考试方式、学习成本、培养内容、教学目标和职业发展机会等。
“那就是我的方向”。在书店翻完了那册书之后,一个决定已经在他心中清晰的形成。
然而,这似乎又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奇遇。对单调生活的厌倦,对新生事物的渴念,对MBA教育的潜在兴趣,都酝酿了这一次扭转人生的机遇。正如孙文海所感叹:“书并不重要,关键是带来新的理念。”这本书即使不是在太原街看到,也可能会在北京某个地方出现,他与MBA教育的结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下定了报考MBA的决心,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报考哪所学校?这依旧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国外学校的MBA固然很好,然而成本较高,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国外上一个二三流的商学院,不如在国内上最好的”。在经历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清华、北大两所高校。
1999年夏天的一天,孙文海从成府路出发先到了清华。刚一走进经管学院伟伦楼,就看见了一面木制的屏风,时任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总理所书写的几行大字赫然印入眼帘。孙文海读完朱院长写给师生们的这封信,不由动容。一直以来,他就非常钦佩朱院长的人格魅力与学识,心想:“能成为朱院长的学生,此生无憾”。随后,他就坚定了报考清华的信念,没有再去北大考察。
至于报考过程,孙文海的描述很轻松,“数学、逻辑等科目对我来讲都不是很困难。”他笑言。就连从国企正式辞职,来清华念脱产的MBA,也被轻轻带过。
2000年,孙文海终于考上了清华MBA,这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入学以后,他继续思考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仔细权衡,觉得金融投资行业发展前景不错,自己也很感兴趣,于是在后来的学习中,有意加大了这方面课程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并把学习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各种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上。
2001年6月,MBA第一学年末,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来清华招聘暑期实习生。经过几轮面试,孙文海终于得到了参与中石化A股上市的实习职位。
最后一轮面试结束后,公司询问他何时可以开始工作。孙文海的回答很干脆——“现在就可以”。就在当天,他从下午5点工作到了夜里12点。这份工作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晚上回到清华后,他还沉浸在兴奋中迟迟无法入眠,第二天早上6点又爬起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虽然只有3个星期的实习生活,却让从没有真正接触到金融和投资的孙文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很赏识自己的老板,也就是现在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滕威林先生。在很多场合,孙文海都会感慨,滕先生是值得他一生感激的人,在很多方面给予了他指导和帮助,也带领他跨越了人生职业生涯的转折。
成功地帮助中石化A股上市之后,由于能力得到了工作团队的认可,孙文海继续留在中金公司做兼职。这期间,他参与了几家大型国企上市的筹划,都是一些激动人心的大项目,他也由此获取了宝贵的经验,为将来在金融投资领域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段半工半读的日子,孙文海每周要抽出3天去位于国贸的公司上班,下班时往往已是半夜12点。打车回到清华园的宿舍时,其他同学都已经熟睡了,他还要在灯下赶作业至凌晨3点才睡下,早上8点又要起床去上班或者上课。
谈起7年前的这段生活,孙文海笑言:“那时的身体很疲劳,心里却是很乐呵的,从来不觉得苦。”
2002年孙文海顺利从清华MBA毕业。这时候,留在中金公司继续投行生涯显然是他的第一选择。然而,由于受到美国“911事件”的影响,国外投行大量裁员,有投资经验的海归纷纷回国找工作,挤占了投资部的名额,中金公司可以给孙文海提供的是研究部投资分析师的岗位。
拿到这份工作邀请的孙文海却有些犹豫了——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此时的孙文海,再次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他理想中的职业是投行生活,以专家顾问的形式帮助大型企业上市、与企业精英们济济一堂,使他更能产生成就感,而经过两周浅浅接触了研究部的工作,发现研究员工作与他的性格并不符合。
就在这个时刻,一个全新的机会来到了孙文海的面前。适逢世界上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的德丰杰(DFJ)拟扩展在华投资,一位清华的师姐转发来邮件,询问他是否愿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风险投资?孙文海开始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索。那时,风投还是新鲜事物,相关课程并不多。MBA的第一学期,人大的刘曼红教授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在清华开设了有关风险投资的课程。在毕业之前,还上过高建教授的风险投资相关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孙文海都有幸接触了,对风险投资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孙文海参加了德丰杰的先后5轮面试,得到了这份Offer。
一个是业已熟悉的工作环境,然而具体职位并不十分喜欢;另一项则是完全新鲜的挑战。两家公司都希望孙文海早点做出决定,处在矛盾之中的孙文海对两份工作进行打分评估,最后德丰杰的这个职位竟以一分之差胜出。他选择了从事风险投资,并成为德丰杰在中国的第一位本地员工。
这是孙文海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在下定决心进入德丰杰之后,他的人生有了崭新的面貌。
谈到进入德丰杰之后的工作,孙文海谈到,他进入德丰杰,正是“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低迷,整个行业也处于最低点。人们常说“逢低介入”,他就是在最困难时期进入了这一领域。一开始的时候的确比较困难,然而2002年之后,他的工作就随着全球经济的走势,开始了一路上扬。
孙文海在德丰杰的这6年,可谓硕果累累,他从投资经理逐步升职到了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执行董事,负责德丰杰基金在中国地区的营运及业务拓展,参与了基金的北京代表处的设立,并先后领导和参与完成了10项国内投资,包括空中网(2004年纳斯达克上市)、龙旗集团(2005年新加坡上市)、分众传媒(2005年纳斯达克上市)、奔思达半导体、鼎芯半导体、捷报宽频娱乐、银河传媒、开拓天际、中国博客网和方泰科技。对于这些成绩,孙文海谦逊地说:“如果要把这些全归功于我,那对我们的共同投资人太不公平了,很多事情都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可能是别人领导我参与,也可能是别人做前期,我负责后期跟进。”
“德丰杰的投资标准有三点,”孙文海谈到,“第一是团队或者说人的因素。创业者必须是要德才兼备,首先要是一个诚信正派的人,同时要考察他的技术能力。如果某一个人有弱点,比如不善于沟通,那么要看团队其他成员是否能弥补他的弱点,使得整个团队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就像高考一样,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察。第二是市场因素。优秀创业者选择的市场是否正确同样将决定公司成败。第三是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壁垒往往决定这家公司能否去占领市场。一般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上往往只能容纳两到三家最成功的企业。我们希望被投资的企业能做到市场领先的位置。”
孙文海参与的对空中网的投资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他说,VC的本质就是资源分配。要把相对有限、稀缺的资金资源分配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活跃的产业链中最活跃环节上的最有效率的企业。在2002至2003年,中国手机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最为耀眼夺目的领域,其用户已经达到了一亿两千三百万之多,成为世界手机用户第一大国。于是德丰杰的团队开始分析整个手机产业,发现国外的企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环节,不过提供手机上网服务的环节依然是空缺,这里孕育着投资的机会。他们去考察刚刚成立了一个月的空中网,认为这家企业提供的手机增值服务大有可为,于是进行了这一投资。幸运的是,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作为风险投资商,每年他们会收到1000多个案例,但最终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会得到投资,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会得到青睐,他们会把每个案例所在产业中的相关上下游企业都考察一遍。“其实,风险投资就如恋爱,没有固定的模式。”孙文海说自己对创业者的选择采用的是排除法。“一要聪明,二要诚信,三要成熟,四要激情,五要具备学习能力,最后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他看一个案子时,如果创业者不符合这些条件,特别是不诚信时,就会直接不予考虑。“判断一个人诚信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时候会不断通过朋友了解创业者从前的上司、下属、同侪对他的评价,很多创业者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可以得到验证了。”他补充说。
在2008年初,孙文海以合伙人身份加入纪源资本。他介绍道:来自美国的GGV基金管理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到现在已经管理了3支美元基金和1支人民币基金,美元资产超过了10亿美元,在华投资有二十几个项目,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阿里巴巴、AAC声学科技、华友世纪等。
GGV与DFJ的性质有一定不同:DFJ主要做早期投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领域集中于高科技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型风险投资公司。而GGV则多投资于发展扩张阶段的目标企业,回报率相对低一些,但投资额会更大,一般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在500万到2000万美元。
GGV在成立之初,就把中国列为了重要目标市场。现在负责整个中国市场的团队有16人。他们将各个行业分为四大领域,一是互联网和媒体,二是服务、软件外包,三是非高新技术制造业,如风能、光伏新能源产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四是大众零售、餐饮、渠道,如直销模式创新等。孙文海主要负责高科技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两个行业。
孙文海坦言自己非常热爱风险投资这一行业,在这里他能够一直带着新鲜感面对不同的挑战,实现少年时懵懂的梦想。同时,他每天都有机会向企业家们学习,分享他们的创意,获益匪浅;与他们工作,心情十分愉悦。风险投资可以说是站在整个“经济食物链”的顶端,创造财富的过程与成就使孙文海感到巨大的满足。他在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坚信风险投资将是一个能让自己热爱一辈子的事业。
在清华两年的MBA学习,奠定了孙文海职业生涯的基础。在清华,他被“行胜于言”的校风浸润,清华学子勤奋踏实的作风令他深受启发。“风险投资这一行需要的就是低调,而不是做秀,正所谓‘闷声发大财’。”他笑言。
清华还为学子们拓宽了人际关系网络。无论是金融界还是企业界,清华经管的校友不在少数。GGV的团队中除了孙文海,便有两位经管学院的师弟;有时,一句“您是几字班的”就能拉近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距离,给人以莫名的亲切感。校友网络在孙文海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工作过程中,这个网络更是日益体现着它的价值。
除了文化的熏陶和优势,还有更为“务实”的一面,便是清华MBA的学习为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更新。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孙文海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一点滴的知识技能正如一幅画中的一个像素,单独来看似乎没有明显的价值,可有可无,但正是这些像素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比如在MBA课程中学到的管理沟通、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或技能,都为他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9月,清华MBA新生入学,他作为优秀校友与同学谈经验;2007年12月,他在经管学院伟伦楼举办讲座“一个VC眼中的互联网”;2008年10月,清华MBA校友导师计划说明会,他和同学们分享了职业发展的经历……孙文海活跃在经管学院的各项活动中,他由衷地说:“我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在清华MBA的学习经历。因此我心中充满感激,也非常愿意为母校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从国企工程师,到中金公司、到德丰杰(DFJ)、到纪源资本,旁人往往艳羡孙文海的运气,然而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他选择时的勇气,不懈的奋斗,坚持的信念,以及不断挑战自我的豪情。言谈之间,他一直以自己清华学子的身份骄傲,然而母校何尝不为有这样优秀的毕业生而欣慰?希望他能在风险投资领域积累更多经验,取得更多成绩!
采访时间:2009年9月10日14:3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