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洸,经博1990级,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行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委秘书。
1981年,杨洸从吉林通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启了在清华的求学历程。1990年他进入经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前后14年的学习与工作,杨洸与清华这所国内著名学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本科开始,杨洸就加入学校的中长跑队。他从小喜欢运动,对一般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长跑更是情有独钟。他眼里,这项运动最能够考验人的毅力,磨炼意志,不断挑战自我。
九十年代初期,正逢学校的体育代表队搞改革,学校办高水平体育运动队,招收了一些专业的运动员,需要一位既熟悉体育代表队,又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人来担任辅导员组的负责人。既做过校队成员,又在读硕期间做过本科生班主任的杨洸自然就成为了合适人选。担任体育代表队辅导员组组长的几年时间里,他认真负责,与体育代表队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锻炼了沟通交流的技巧。担任体育代表队辅导员组组长的同时,他还在经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对体育代表队学生的了解,他每年都帮忙推荐优秀学生来经管读研。经杨洸推荐的学生,也因德、智、体兼优而受到好评。这在他的回忆里是一件颇感自豪的事。
杨洸称,自己为经管学院师生所知,也是因体育方面表现出色。而且,他不仅是一名长跑健将,更是经管学院日后在连夺“马杯”桂冠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马杯”是清华人对“马约翰杯”学生运动会的简称,是清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杯”历来是清华最受重视的体育赛事,按照参赛院系人数分为甲组和乙组,它不仅是在校生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各院系体育综合实力的全面衡量。因此, “马杯”成为了清华体育的至高荣誉。
当时建院近10年的经管学院按照学生规模在校运会上参加乙组的角逐,但在乙组中没取得过很好的名次,这让杨洸心里着急,他想:“经管学院已逐渐发展壮大,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在学校里的影响力与当初建院时都不可同日而语,体育成绩与此也太不匹配了!”于是他与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杨斌、曲庆二位老师沟通交流,希望可以为提高学院的体育成绩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他的想法与二位老师不谋而合,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杨洸以前就读的土木工程系连续拿了几届乙组冠军,升到甲组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很多经验都值得借鉴。于是,他运用那时组织参赛的丰富经验,积极帮助学院做好相关组织工作。第一,提早选拔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出众的同学,统一进行赛前训练;第二,在报名时综合考虑这些同学的特长以及兄弟院系运动员在各项目上的实力情况,有针对性地、策略性地统筹安排每个人参加的比赛项目;第三,在后勤服务上,对院里组织的服务队,他建议对运动员进行一对一的专人后勤保障服务,使运动员更专注于比赛。这些措施为经管学院取得“马杯”11连冠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为学院的体育发展尽绵薄之力,杨洸觉得这是身为经管人的一种骄傲。
杨洸在经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傅家骥老师,获得了许多难得的实践机会。1991年,他所在的教研组获得了一项“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题目是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这样的课题在当时是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却缺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基础。傅老师和其他老师们商议,决定派杨洸去广州调研。
初次去广州调研,接待单位广东省经委已安排好了食宿,杨洸的任务就是将设计好的调研问卷分发给企业的员工填写。那时候企业员工只听说过“技术革新”之类的词汇,对技术创新概念、涵义并不熟悉,而且,接受大学的问卷调研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大家并不乐于抽时间、精力加以配合。杨洸在当时的接待单位广东省经委的同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同企业员工们耐心细致地解释相关概念,阐明调查的意义,推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证了调查的顺利开展。
第二次去广州,主要任务是收回上一次发放的问卷。这一次,为了不给调研接待单位添麻烦,他没有再让接待单位安排住宿,同时考虑到科研经费有限,就在单位附近找了家旅舍住下。时值夏季,每晚他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那个连吊扇都没有的旅舍,热得根本无法入睡,只好去商场纳凉,直到商场关门才返回。一天,当时也到在广州调研的一位师弟来“投靠”杨洸,当被领进那狭窄闷热的房间,看到满屋张狂飞舞的蚊子时,禁不住笑了:“你这儿的环境和当年地下党战斗的地方有得一比。”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杨洸收回了几百份调研问卷,取得了科研需要的一手资料,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清华的教育,还是实践的锻炼,对杨洸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秉持信念,努力成为一个正直、宽容、谦逊的人。正直意味着拥有了一把标尺,能够丈量是非曲直,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扪心无愧的决定;宽容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在遭遇坎坷困境时,保持宽容和豁达的心态,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思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保持谦逊,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厚积薄发。他曾不止一次说道:“在清华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为德、智、体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华注重细节、务实严谨等教育理念也一直影响着他今后的职业生涯。作为清华学生,他更收获到了丰富知识之外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清华重视体育,鼓励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众多清华人一生的追求。正是由于在校期间坚持体育锻炼而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培养了良好的习惯,让他后来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回首往事,他一直念念不忘和真诚感谢清华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感谢经管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无私的关心和帮助。
1996年,杨洸从经管学院毕业,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国际部工作。当时的国际部是个新设不久的部门,工作充满挑战,杨洸希望自己在这里施展抱负,每天干劲十足。然而,1997年的一个上午,杨洸刚刚结束一次长途差旅,回到单位,就接到了国际部领导的通知:杨洸赴行长办公室任值班秘书的调令已经到了。想到在国际部刚刚起步的事业,尚待完成的项目和熟悉的环境,杨洸心里有些迟疑,但是,做过多年学生干部、辅导员的他深知个人发展与大局需要的关系。经过一番思考,他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初到行长办公室,杨洸颇不适应。接电话、发通知、收传真、做会议记录,样样都与他的专业相去甚远,这样的转变对于他这个刚走出校门的新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同事的“你一个博士不应该每天就干这些事情”的说法对他的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渐渐地,他发现做好这些事同样锻炼人。从事这些工作既需要懂制度,又需要懂业务,既需要耐心和细致,又需要逻辑与条理。更何况,相同的工作,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去完成,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一个清华的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应该体现在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上,自己没有理由不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这也许就是清华人共同的特质,一旦做了总是想做到最好。
在办公室,除了日常行政事务,杨洸的一项主要工作是编辑每日出刊的《值班动态》,把行里每天的大事,国内国际的金融市场信息编辑汇总报给行领导。这个信息刊物原来没有专人负责编辑。他接手后,为把《值班动态》办好煞费苦心,不但把行内动态一一记录,还每日大量阅读报纸和资料搜集信息。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不像现在这样普遍,更没有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能够便捷地查找信息。杨洸靠着一支笔杆大量摘录,然后再输入计算机中编辑。他还经常增编一些专题内容,使《值班动态》既能反映当前热点,又能深度解读信息,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创新,成为行里颇受关注的一个信息渠道,多次获得了行领导的表扬与肯定。这让杨洸从工作中初尝成就感,也更加坚信,对待小事能够像对待大事一样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取得做大事的机会;而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很多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事却往往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有了小事的积累才能成就大事,这就好像自己所酷爱的长跑,没有脚下每一小步的迈进,也就没有在终点的跨越。他认为,做好每一件小事,自己定能有所收获。
杨洸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在平日的工作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时候,办公室秘书处经常要使用计算机将外单位的来文来电做详细的登记,同时另打出一份报告详单送交领导阅批。由于登记表和详单的格式不一样,即使所填的内容完全一致,也还得分别输入两次信息,这在大家眼中已习以为常。可杨洸却在想:“为什么不能改变,避免这样的重复劳动呢?”他在清华读书期间学过一些基础的编程知识,经常涉猎相关书籍,对计算机程序并不陌生,但这里要用的VISUAL BASIC他还不熟悉,就自己买了几本书,利用业余时间边学习边研究,编制出一个实用的程序,实现输入一次信息同时完成登记存档和详单打印两个任务。从此,类似登记存档查询,都可以使用这个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一个专业编程人员不屑,而非专业人员编写起来又要花不少功夫的程序,给工作带来了方便,至今仍然被使用着。学以致用、善于创新实践,正是他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2007年,杨洸升任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行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行长办公室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什么时候把当天的事务处理完,一天的工作才能结束。经常单位一个紧急电话,就得马上回行处理突发事件。为此,杨洸不得不经常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2008年,建设银行被中央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党委办公室作为落实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承担了大量工作。这一年是北京承办奥运会之年,又发生了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在全行的抗震救灾、为奥运会提供支持保障等工作中,办公室自然少不了综合协调及信息收集报送等工作,杨洸每天面对的压力超乎想象。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忙到半夜才能回家,既使回到家里,脑中也全是第二天急待处理的各项事务。正是凭着多年来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无论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还是协调相关事项,都能够全心投入,积极应对。在建行工作的十余载中,杨洸见证了公司的成功上市、业务拓展,自己也为企业的发展默默奉献,参与了股份公司创立、上市等许多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来途,杨洸的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也许,在杨洸的成长故事中,鲜有惊涛骇浪、一波三折,但其中的专注坚韧、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却能够深刻感染我们。杨洸学长这样的“长跑健将”,在人生的跑道上,正用他坚定、稳健的步伐抒写着职业发展的佳绩。
采访时间:2009年10月23日10: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