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偶然中的坚持,坚持中的偶然——记经硕1982级胡联奎

2012-01-09
阅读:

胡联奎,1977至198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至1985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盛夏七月,胡联奎回到母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特别不愿意接受采访,这次因为是母校的召唤,实在不好意思拒绝。的确,网上关于他的报道大多与公司业绩相关,很少提及个人。

初入清华

考入清华之前,胡联奎在湖北一家纺织机械厂做木工,业余时间爱鼓捣无线电,《无线电》杂志是他的每月必读。他按杂志上的文章自己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从此一到晚上六点他家楼下就围了很多人,他就把电视机从家里搬出来,为邻居们放电视,还时不时举着自制的天线找信号。这台自制的电视机几乎每天晚上都得修几次,但却是他所在工厂中的第一台电视机。大概是由于爱动脑筋,再加上幸运,胡联奎被从木工调到了车间办公室工作,有机会结识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前辈。

1977年秋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场拍板,当年开始恢复高考。这对胡联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喜讯,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胡联奎是在当年的10月中旬才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的,他按耐不住地跃跃欲试,马上去征求办公室老前辈的意见。办公室同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老先生,他对胡联奎说:“根据我对你的了解,你应该去学无线电专业,但你搞理论可能差点儿,你动手能力强,去考清华试试吧。” 就这样,胡联奎和清华结上了不解之缘。考试就安排在当年的12月,这对仅仅是66届初中毕业生的胡联奎来说,留给他的复习时间显然是太少了,但凭借平时对一些基础课程的自学基础和无线电专业技术的掌握,再加之其近乎拼命的复习冲刺,胡联奎竟如愿以偿地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当年刚进清华时,我是挺骄傲的,周围也是赞扬声一片。自己也觉得自己能考上清华,特别了不起,但是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月里,在经历了几件事之后,让我一下子猛醒了。”胡联奎如是说。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让班里同学坐成一圈做自我介绍,个顶个的了得,不是某市的第一名就是某省的第二名。这时,有一位同学介绍说他来自北京,叫林永恩。一听到这个名字,胡联奎就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这位同学面前,毕恭毕敬给他鞠了个躬,双手握着对方的手:“你就是那位在每期《无线电》杂志上都发表文章的林永恩!”胡联奎上大学前做过很多与无线电相关的作品,包括电视机、闪光灯等,很多都是参考林永恩发表的文章,画的线路图做出来的,他早就对这位作者顶礼膜拜,没想到自己的偶像现在居然是自己的同班同学,真是口服心服啊。

在工厂工作时,胡联奎是市级职工体育代表队羽毛球队的主力队员,号称男单一号。刚到清华上学没几天,他就风风火火地跑到学校体育部,问哪位老师负责羽毛球队,自己要加入球队。当时,负责羽毛球队的是翟老师。翟老师当场请了球队两位同学与胡联奎过招,胡联奎拿下,闯关成功。进了校羽毛球队,成了清华羽毛球校队男单一号,心里那叫一个得意。“可还没高兴几天,又来了位叫陈刚的同学,这位曾经在广西羽毛球青年队呆过,翟老师让我和陈刚比试比试,哪知这位陈刚体力、球技都特别棒,打三局,他两胜一负,让我落败。”他让我输得是口服心服啊,从此甘为清华羽毛球校队男单二号(若干年后,又逐渐变为三号,四号……,就不提了)

高考被废止的十几年里,沉淀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十几年间,由于各自的经历迥异,恢复高考考上大学的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学校根据学生的情况,一些科目允许免修,一些科目开放给有余力的同学作为辅修。胡联奎通过了必修的英语考试后,报名了日语班,开拓第二外语。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用日语做了一个开场白,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不知所言。老师想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日语水平,就选了书上的一篇文章,问谁会念?这时,有位学生举手,要试试。只见这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也不拿书,竟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下来。这让胡联奎大为惊讶,课下四处打探这位同学的情况,才知道他叫郭建英,是郭沫若老先生的小儿子。胡联奎这才懂得了什么叫书香门第,口服心服啊。

凡此种种,让胡联奎看到了周围同学的藏龙卧虎,也冲刷了身上原有的傲气,决心在清华潜心读书,虚心求教。胡联奎说这个世界上永远有很多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谦虚是自己能够进步的基本条件。“清华对我的教育使我从一个高傲、无知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学了知识但又懂得谦卑的人。”

提到为什么后来选择到经管学院读硕士,胡联奎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考入清华前下过乡、当过工人,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综合能力比较强,自己也比较喜欢搞管理。同时,1982年前后国家的大环境是正在抓经济建设,我也非常希望在这方面做些事情。所以我报考经管学院,希望能学习更多管理方面的知识。”

事业之路

硕士毕业以后,胡联奎留校任教三年,后来调到电子部第六研究所,担任六所下属的神燕系统工程公司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很快使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调回六所经营管理部,在六所做了一系列大胆并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升任主管业务的副所长。胡联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住房、工资及业务结构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六所的发展。而在90年代初期推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胡联奎也深深地感到了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现有体制之间的巨大冲突。

1998年,经过深思熟虑,胡联奎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成立了北京华胜天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从跨国公司产品代理做起,经历了IT服务的产品集成化、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三大历程,一步步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在电信、金融、教育、制造、能源等行业都拥有了大量客户。随着发展,公司是否上市的问题很快提上了日程。胡联奎说:“经管学院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还要实现团队的价值,进而实现社会价值。上市对于华胜天成发展为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企业意义重大。”

2004年4月,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虽然胡联奎对当年带领公司上市的过程一语带过,但考虑到当时上市的民营企业还很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上市过程的艰辛不言自明。从计划筹备、公司改制、上市辅导、文件申报,到证监会审核、反馈意见、修改和复核,每个过程都浸透了他和他的团队的心血。

上市为华胜天成的发展带来飞跃,之后的七年,公司业务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业务涵盖IT产品化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增值分销等多种IT服务业务。公司又分别以2.6亿港元和1000万美元于2009年5月和2011年8月收购了自动系统集团有限公司(ASL)和摩卡软件。这两宗收购对华胜天成今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意义重大。ASL自动系统集团是香港地区最大的IT服务商之一,主要在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从事信息科技业务,收购ASL对华胜天成开拓东南亚市场具有战略意义;摩卡软件拥有的较为完善的软件研发管理体系及较强的软件研发队伍,以及在电信、金融、教育等领域不可低估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华胜天成在基础研发方面的技术实力,还将带动公司在电信领域的高端服务,使华胜天成的云计算服务战略在电信行业成功落地。从胡联奎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华胜天成还将陆续实施并购,积极参与行业整合,建立起覆盖大中华地区的IT服务网络,在重点行业和关键业务这两个维度上继续提升公司实力,更好地满足广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IT综合服务行业的领导者。花甲之年的胡联奎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开始了闲情逸致的生活,而是仍旧百倍热情地投入到公司业务拓展中去。

当记者问道,“现在,还推动着您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动力是什么呢?”胡联奎说:“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那代人特有的情节。我可能比别人多做了一些事情,或者说做得稍微显著了一点,但是没有什么可以赞扬的,我总觉得还做得很不够。”

弘扬清华精神 寄语创业后学

谈起在清华学习对自己的影响,胡联奎说,清华教会他两点,使他铭记在心,受益匪浅。第一,清华教会了他如何学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社会后用到更多的是方法论。懂得如何学习,无论在怎样一个新的环境,都能比别人适应得更快。第二,清华告诉他如何做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概括了清华对做人的要求。自强不息的精髓就是坚持。胡联奎的很多同学,都是在某一个行业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做出比较好的成绩。这种坚持意味着,有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候要经得住非议,有时候是失败后再重新站起来。一个人从事一份事业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所成就也是如此。厚德载物,是对修养、境界的要求。能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人,都有极高的操守和德性,待人接物应该像大地一样厚实和顺。厚德载物要求每个清华学子都要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精于动手又长于用脑……这些又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练。

关于创业,胡联奎认为,创业是很好的选择,但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创业不仅有光鲜的一面,还时常伴随着艰辛和痛苦。创业不仅需要机遇和信念,还要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决定创业的一刻,也就是比别人加倍付出努力的开始。创业需要恒心与毅力,即使一次不成功,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设法去改变。每位创业成功者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经历的失败,遭遇的痛苦,选择创业要做好思想准备。胡联奎鼓励学弟学妹们在认真思考、做出创业选择后,不畏艰难,书写出清华人绚烂的创业人生。

“偶然中的坚持,坚持中的偶然”可能是创业成功者的写照。

采访时间:2011年7月4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会议室

采访:邢立君 王万忻 孔令营(学生记者)

撰稿:孔令营(学生记者)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