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点滴积累,以致大成——记经1992级校友王晓东

2012-12-28
阅读:

王晓东,1997年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杜邦中国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硕士学位。2003年加入上海通用汽车,先后承担市场、工程、制造、采购等部门的财务分析工作,参与多个重要项目。2009年加入百度,建立业务分析控制部门,负责分析业务、制定收入目标、制定价格及销售政策等多项业务,目前担任业务分析控制部门负责人、投资并购部副总监。

清华:“享受”生活

刚考入清华的时候,王晓东就读于汽车工程系,《机械制图》是他的必修课之一。“《机械制图》的上课地点在第一教学楼,那里有我最喜欢的一个教室,教室的窗外就是大礼堂前的草坪。”教《机械制图》的老师已年近花甲,他说自己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没有任何遗憾。这位老师给王晓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老师身上看到了对教育事业不求回报的热爱——生命的乐趣在于把一批批学生教好、把一门门课教好。王晓东说,离开学校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自己很少再遇到这样的人;而自小讨厌画图的他,却认为《机械制图》是他在清华上过的最有意思的课。

大二时,王晓东转系来到经管,从工科转向金融。90年代初期,清华金融系刚刚成立,老师和同学一样,都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却往往能用独到的方法吸引学生。谈到已经去世的赵家和老师时,王晓东充满感情地回忆道,赵老师总能用正面的态度去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却从未对世界有任何抱怨。这也成为王晓东从业二十余年的待人准则,“当你用健康的心态看待别人时,你会发现世界是很美好的。”

王晓东认为,现在清华同学的压力有点过大了,大家所关心的事情,譬如就业、出国、读研——并不是他们当年读书时最关心的。那时的同学们更在意生活的完整性,更注重彼此间的交流。享受校园生活、享受同窗之间的友谊成为在清华念书时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年毕业的同学,正好赶上经济危机,大家都说工作不好找……可是大家想一想,以后的路还很长,清华人如果被这点压力给压住了,那这个社会就真的困难了。师弟师妹在学校时,不要纠结在一些小事上,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要为一两次考试或求职过分焦虑。清华是一个很优秀的学校,清华的校园生活非常美好,应该多花些心思考虑如何珍惜眼前的生活,如何做一个好的人,对于未来要充满信心。。

从伦敦政经到上海通用:在积累中前行

从清华毕业后,王晓东进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之后加入杜邦中国,开始天南地北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时中国的外资企业还不被允许在华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只能通过与内地企业合资建厂或通过代理公司进行销售。这两种模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合资建厂需要耗费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代理进口受到配额的限制,利润空间也被挤压。王晓东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保税区的特殊政策,为杜邦开启了一个新的销售模式,使杜邦绕开限制,得以在国内直接销售产品,公司的发展也一下子顺畅起来。

2002年,为了开阔眼界,感悟多元文化,王晓东选择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刚开始他觉得自己的数学基础很好,于是选修了一门名为“衍生工具”的课,因为这门课对数学要求非常高。第一堂课下来,他却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大概过了一个月,才能弄明白三分之一。从那以后,王晓东调整了心态,静下心来学习。课堂上老师从不单纯灌输理论,而是讲解大概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仍然记得,老师曾开玩笑说,“什么叫好的考试——把别人的观点都说出来能拿60分,稍微延展一下能拿70分,如果再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王晓东在伦敦学习最大的收获,这让他后来从机械制造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我不觉得不同行业的财务工作之间有太大差异,因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都是一样的。”

王晓东在伦敦求学的另一个收获是认识了许多不同背景的外国朋友。他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但都十分优秀,大家平日里一起打球、一起喝酒、一起畅谈人生理想,了解彼此不同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王晓东认为出国留学一个很重要的的意义就在于此,走出思维的安全边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毕业回国后,王晓东加入上海通用汽车,不久便开始独立负责一个棘手的项目——代表公司参与收购谈判,收购对象是通用汽车在华的另一家合营企业。该企业运营多年,积压了一定的库存需要清理,其中涉及到种种复杂的关系,一时难以理顺。王晓东说,作为一名公司新人,在权衡各方利益的时候,你很难知道什么是对的,也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学生时代的天真和步入职场后面临的复杂环境形成了冲突,但后来我发现,只要你保持客观和公正,同时具备一定的能力,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因为任何利益冲突方都需要一个中间者来保持平衡,而我就是中间那个平衡器。保持中立有时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持中立,让双方都相信你是客观的,否则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谈判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仍然以成功收尾。王晓东以较低的价格拿下对方的库存,为公司争取到巨大利益。过程虽然艰苦,但他体验到了决策者的力量,在不断博弈和平衡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百度:制定“规则”

2009年初,王晓东加入百度,将在通用汽车“百年老店”里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带到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参与百度业务流程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在外企做财务,大部分情况下是将总部的战略付诸实施。而在百度工作,王晓东有机会参与真正的规则制定。“在这个平台上工作,境界不一样了,有机会去实践一些东西,也更有成就感。”

与传统制造业不同,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机遇、高速发展的行业,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革。从通用汽车到百度,面对不同的企业文化,要建立起系统的业务流程和规则,王晓东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他渐渐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财务的严谨工作方式中找寻新的平衡。在与业务部门接触的过程中,王晓东尽可能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帮助对方解决实际问题。“很多业务部门的同事并非不了解问题所在,只是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广度,”王晓东说,“而我是一个中立的人,所以我会站在公司的立场去看待所有问题,找出所有人的利益平衡点,尽可能帮每个人实现利益,进而提升公司的利益。”在帮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时,王晓东通常会先找到一个切入点——可能是对方亟待处理的问题,也可能只是问题的某个方面,解决了切入点后才能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向问题的四周和根源扩张。“永远不要一味地否定别人,而要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十余年,王晓东的体会是,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一定要懂业务;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懂财务。人力资源理论将人的能力分为战略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这三个能力往往是很矛盾的。在财务体系工作的人,战略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很容易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业务部门的人,比如销售人员,沟通能力往往很强,但在业绩为导向的前提下无法思考战略层面的问题。工作性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倾斜,因此一个好的管理者往往需要有跨部门工作的经验。

王晓东认为,人的事业不存在爆发性的节点,尤其财务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历练的过程。而每过一段时间,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总结一下,将会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财富。他并不是一个喜欢长远规划的人——对事业,他并不过分强求,而是随遇而安;对生活,他珍惜眼前,把握点滴。他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转变为一种低调而平淡的态度,站在智慧和灵魂的高处,用最优雅的姿态获得成功。

采访时间:2012年9月5日

采访地点:北京海淀区上地首创大厦

采访:乔蓉、毛咪濛濛、胡翔宇

撰稿:胡翔宇(学生记者)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