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9年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新奥尔良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
求学清华
“我父亲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所以我对清华情有独钟。”王雪如是描述自己的清华情结。高二那年,王雪跟着校庆返校的父亲从天津来到清华园,有幸遇到多位经管学院的老师、学生,他们对经管学院的详细介绍给王雪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直接影响到她高三时的志愿填报。当年清华经管学院金融专业只在天津招收1人,班主任老师建议她报考保险系数更大的另一所国内顶尖大学,王雪凭着自己的实力和长期以来内心的向往,毅然报考清华大学,并幸运地获得了录取。
王雪的清华岁月充满了友情的温暖和青春的热烈,繁忙的学业之余,班级出游、马杯运动会、“冬情”晚会,都是令她难忘的回忆。她还担任了学院女子足球队队长,在刻苦的训练中,她不仅提高了球技,更磨练了意志。
转眼到了大三,面临出国深造、直接保研、以及就业的选择,王雪虽然倾心学术研究,依然彷徨于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出国深造虽然与保送本院读研以及到金融机构就业相比有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开阔视野,与国际上的专家学者有最直接的接触,充分了解成熟的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在学术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会更多。杨斌老师在一次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了王雪很大帮助,“每条前人成功的道路都不可复制,选择适合自己的,坚定地走下去,不要羡慕别人,因为别人能走成功的,也许你行不通;别人行不通的,也许你可以走成功。”在这一席话的鼓励下,王雪选择赴美留学,而且报考了竞争极为激烈的金融专业。
追寻学术
2003年,王雪被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录取。在取得硕士学位后,2005年,王雪开始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踏上了她自己向往已久的学术研究之路。但是,她很快就发现读博士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博士研究一般要五年时间,而发表一篇好论文前前后后需要的时间平均也得5年,漫长的研究过程,渺茫的研究成果,对王雪都是不小的挑战。不仅如此,她在研究工作中得到的往往是批评意见。向学术期刊投稿,收到的是一封封拒信。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王雪做论文陈述,被同行毫不留情地打断,说她的论文“一文不值,就是垃圾”,她心里难过之极。
身处异国他乡,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反馈,想到大学的同学们在国内良好的发展,王雪感到失落。她一遍遍拷问自己:“做研究到底适合我吗?还要在学术的路上走下去么?是不是该去企业工作?”她仍旧记着杨老师的那番话,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通向成功的道路也从来不是坦途,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更需要坚持、毅力和勇气。
摆正了心态,王雪开始慢慢“享受”研究生活。她发现一个人闭门造车容易钻牛角尖,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帮自己少走弯路。直率的同行大多出于善意,论文中很多细小的问题,旁观者看得更清晰更透彻,他们的批评意见正是自己进步的基点。当时几位博士同学的办公室离得很近,午饭时的讨论成了头脑风暴、解决研究瓶颈的极佳平台。同学间的交流,使王雪了解了不同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反馈,拓展了多角度的思维;也借鉴了同学们从理论到构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的各种新鲜思路;更从彼此的督促与鼓励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王雪愈发感到合作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找对合作者更是重中之重。她笑称,找合作者的过程有时比相亲还难:双方认识了聊一聊,下次碰到再聊一聊,然后互通邮件,阅读对方的论文,了解此人和其他人合作的情况。更慎重的研究者在找合作伙伴时,还会去对方的学校,了解其工作是否勤奋和严谨,打听清楚了,才会决定是否合作。只有研究习惯、兴趣比较一致的合作者才能走得长远,也才会有所成就。攻读博士期间遇到的这些直言不讳的同学和严格友善的导师,后来都成了王雪的学术合作者以及人生挚友。
王雪的研究领域是市场效率、市场反常和摩擦。事实上,为了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王雪读本科时凭着兴趣就开始了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在她看来,股票市场与人的心理息息相关,任何交易背后都隐藏着人的动机。她试图透过繁杂冰冷的数据,找寻其中的规律。博士阶段最初的研究方向由于当时的个人兴趣以及导师的课题,王雪还涉及过公司治理领域,也研究过国债拍卖中的“胜者的诅咒”问题(Winners’Curse,即赢家为了获得胜利而付出过高成本,名义上的胜者实际上损失惨重)。现在回想起来,她豁然开朗,以前的这些题目都能放在市场摩擦这个大框架里,在积累和探索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往任何努力和付出都不会白费。
她也曾与导师探讨过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不是太专太窄了,经过分析,她觉得对这一领域自己有多年的研究沉淀,过去的背景、研究的现状都非常清楚,对相关问题有所突破的成本就会变小,更容易创新。
王雪在研究中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她觉得这是研究者必须做到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反常的现象。这些反常现象令她困惑也使他着迷,吸引她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她会带着问题去阅读某一领域的所有文献,在所有问题已经被前人解答的基础上,不停地反问,绞尽脑汁找到更好的研究角度和逻辑方法,发现各种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
王雪关注到在股票市场十分成熟的美国,多数研究者和基金经理都知道1月效应,并试图在掌握此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但为何1月份效应始终存在?经过深入研究,她发现1月效应在年景好时不明显,因为市场上亏钱的小股票数量很少并容易找到,转年1月的价格反常效应较小,因此市场效率仍存在;而到了年景差时,由于亏钱的小股票很多,每位套利者交易的股票数有限,力量分散,所以合理的股票价格无法最终实现;同时,1月效应无法完全消除的原因还包括套利成本或套利风险。她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了关于1月效应的论文(Do Arbitragers Exploit the January Effect),在2010年国际会计、商业、领导力和信息管理年会(ICABLIM)上,赢得Emerald期刊最佳论文奖。(注:1月份效应是指,许多亏钱的小股票在转年1月会明显上涨,得到反常的收益。一种解释是,许多人在课税年度结束前为了实现资本损失而出售股票,从而减少纳税,在转年初再重回股市。年前的售出压力使股票价格下跌,转年1月售出压力消失时,股票价格自然又上升了。)
多年的研究生活使王雪收获的不仅是金融学的博士学位,还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快乐以及独立钻研的愉悦。在学术领域的专注与坚持,创新与合作,也使她的研究不断有所成绩,在学界有了自己施展的空间。
初执教鞭
博士毕业后,王雪在新奥尔良洛约拉大学获得了教职,主讲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国际金融。王雪的简历中,学生给她的授课评价都接近满分,这在与她同样经历的教师中是不多见的,与她课下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
初执教鞭,由于英语不过关,王雪就把讲课的内容逐字逐句背下来,自己先讲上一两遍,计算好时间。她揣摩学生的心理,回忆自己当学生学习同样知识时,遇到哪些难点、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再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和当下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堂内容。高度紧张地讲过几节课后,她逐渐把握了教学节奏,摸索出何时该提问,何时该穿插生动的例子,如何照顾学生认知的差距。同时,她还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一次她讲授股票知识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与课程不太相关的问题:“我能不能继承我爸爸的股票?”同学们哄堂大笑,而王雪却耐心给他介绍了股票继承的相关法律,并推荐他询问该研究领域的老师。这不仅使她获得了学生的好评,也使她更加意识到教师自身知识领域的广博对培养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如今,王雪的课堂教学已经驾轻就熟,但她每年在研究工作之余仍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争取讲出新意来。从小教师双亲的言传身教,本科时清华师长的循循善诱,都成为了王雪最好的榜样,她深深感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只有贴近学生,为学生着想,不求回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显著提升,随着中国金融数据的日趋完善和透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作为中国人,王雪尤其如此。她不但十分关注有关中国的研究课题,还利用假期带领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深入多家企业调研,让他们看到最鲜活的中国案例。新的学期,王雪将赴新奥尔良的杜兰大学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她也盼望着将来自己能回到祖国,继续发展她热爱的学术事业。
采访时间:2011年6月14日10:00-12:00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天月园
采访:邢立君、荀多多、王万忻 夏露蟾(学生记者)
撰稿:王迪(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