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何平印象

2009-04-25
阅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学士(199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2002),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2004)。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机构、货币经济学、决策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何博士曾任伊利诺伊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并任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师和第一策略投资公司分析员。

何博士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何博士2005年5月发表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曾被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选为2005年11月商务与经济热门文章。

与何平的4过招

第一次听说何平这个名字,是在2008年12月9日的一封工作邮件里,信息办公室的同事向我吹风说“昨天金融系何平老师来电,对于学院主页中教师页面有不少建议和意见,可能对你们规划进行的学院主页调整有帮助”,当时,只知道何平是刚刚来学院工作的“海归”副教授,“刚回归就建言献策,一定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吧?”,我于是心中这样思忖着。

第一次与何平老师打交道,是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午时分,我捧着新鲜出炉的、沉甸甸的25本院册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随着一声清亮而富有穿透力的“请进”,一个年轻的身影向我欠起身来。眼前的何平老师年纪颇轻,轻盈的黑边眼镜后面,是一双满含笑意的眼镜。“何平老师吧?听说您元旦要同钱院长他们去美国招聘?钱院长让我给您送来些院册,让您帮着一块带上飞机”,我向他说明来意,并抱着被拒的心理。“好啊,没问题,就这些吗?”何平老师爽快地答应着,说话的时候,露出洁白光亮的牙齿。“哦,你就分担这些吧”,我一边为轻松完成院长托办的任务窃喜,一边心里不厚道地说“不如多给他几本啊!”

第一次觉得何平老师“有个性”,是在2009年1月21日,放寒假前的全院聚餐上。当时,身穿一套黑色礼服的何平,拿着酒杯,在一个个圆桌间轮番敬酒、兴致甚佳。“唉呀,今晚,所有的女老师都应该穿礼服啊”,来到我们这桌,何平一副笑呵呵、煞有介事的腔调,“看,我就穿了礼服,我这是Armani的”。那副超级有形、超级幽默的样子,使得当晚的他,如同他身上的Armani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那套剪裁合体的名牌,也让他看上去颇具时尚感,身形更显挺拔和养眼。我不禁猜想,何平或许是清华园中少有的几个穿Armani的教师吧?

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再跟何平老师接触,直到2009年4月春光乍泄的时节,为了学院主页“师者”栏目的采访,我给他发了一封简短的邮件:“何老师,我们计划采写几位学院的青年教师。我想跟您约个时间,聊一聊,写篇人物通讯,看您最近何时有时间?”这次,何平老师同样爽快地答应了:“我现在奥地利开会,周四回去,这周五或者下周行吗?”

于是,趁何平老师还没有回来,我匆忙一阵狂搜,百度、谷歌齐上阵。慢慢地,一个理性的、学识满满的、有独立精神的、被媒体追逐的经济学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一点的地丰满起来……

做一名独立经济学家

一个小时的搜索,真是发现多多。我首先看到的是何平以“清华大学副教授”的公开身份,在网易上开的博客。他的第一篇博文发表于2008年9月18日,谈“金融创新”。9月,正是清华大学新学期开学的时节,而于2008年3月来清华经管学院报到、正式成为学院副教授的何平,也在这个全校上上下下忙着“迎新”的时候,开了博。

随后,何平在博中频繁谈论着从2008年秋天开始,充斥大家耳畔的各种敏感和热点问题,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金融领域的,可以说话题几乎包揽了当下所有的媒体头条:保证监管部门独立性是改善监管环境之根本、后奥运时代经济走势、美欧各国在危机中的政府职能不断加强、谈可乐收购汇源、人民币小幅贬值不会遭美国报复、保护主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信贷扩张将加快银行业市场化进程,等等。

何平不仅在自己的“自留地”上做着默默无闻的耕耘,而是从08年春回国伊始,就开始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参考报、人民网、中青报、CCTV、城乡金融报、CFO杂志、金融界……,无不对他就各个热点的经济和金融问题进行采访。

而在何平与媒体的对答中,则显示出了他理性的光芒。他从来不避讳谈及敏感话题,并称之为“这是一个学术独立的经济学家应该做的”。

2008年9月,针对“国开行近246亿贷款被挪用,有58亿用在炒股超楼”的设问,他对《金融界银行》说:“国开行和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同,并不是以短期的盈利为目标的,因此从国开行的性质来看,挪用资金来炒股炒楼,是和其根本目标与职责相违背的。”

2008年10月,针对可乐收购汇源的失败,他对《CFO》杂志说:“符合长远利益的做法不是让汇源再寻找一个国际买主,而是如何增资扩股、改善经营,使得汇源在没有可口可乐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很快地发掘其市场潜力。”

2009年3月,针对银行信贷扩张问题,他对《城乡金融报》说:“目前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是经验不足带来的过度保守,我们缺乏一批在银行业市场化运作条件下有实战风险管理经验的银行业人才,单纯的照搬国外的风险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何平说:“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色彩,弗里德曼、克鲁格曼等都是如此。但是,经济学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独立,做一名‘独立经济学家’,而不是完全服从于政府意图的‘学者’是我追求的目标。”

关于雷曼兄弟

清华校友何平,在回清华经管学院做老师之前,曾任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师和第一策略投资公司分析员。

“我是2006年至2007年底在雷曼兄弟,其实在2007年,次贷危机就出现苗头了。”

在雷曼兄弟的那段时间里,何平的工作是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测”,雷曼在房贷上面的头寸很大,对次级贷崩盘风险估计不足正是它于2008年9月破产的原因之一。2007年,何平在一份模型分析中,得出了房地产价格大跌的结论,但是遗憾的是,他的结论与老板的是相反的。

“一年之后的走势,印证了你当时的结论,是不是意味着你当时对经济走势的分析比较准确?”我颇为外行地问。

何平的回答出乎所料,他直接否定了“成功预测的可能”,而是把偶尔的一语成谶说成是“运气好”。“许多人希望能有人预测未来,但经济学家并不是算命先生,未来又怎么能够被准确预测呢?未来是需要大家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来创造的。在国际市场大幅波动时,未来在一些人眼里是如此的不确定,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未来就在大家的手中,因为有动荡起伏也就有了腾挪的空间。因势利导,蓄势而发;翻手是云,覆手是雨;是机遇也是挑战。”

关于博士论文

何平2004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任伊利诺伊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何平先后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上面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何平老师2005年5月发表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上的论文曾被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选为2005年11月商务与经济热门文章。

这篇热门文章是何平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是关于内生货币(政府发行的货币,比如现金)和外生货币(银行系统衍生的货币,比如存款)的开创性的研究,其突出的贡献在于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的互补性和替换性,是货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把日常琐事当成义务

2007年底,离开雷曼兄弟的何平,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了。何平是1997年从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本科毕业的,2004年博士毕业后就一直与学院和系里保持联系。对他而言,2008年的回归清华,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2008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过一篇题为“海外博士归国渐成潮”的综述,篇中,通过对何平的采访,记者是这样谈他的“海归”动机的:“而对于国外发展的限制,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何平也深有感触,他1997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04年拿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他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接触重要课题的机会。但他发现,在经济与金融领域,留美的中国人常常从事着与数量化和数学密切相关的工作,而经济学中一些具有方向性、思想性、容易出成果的领域依然是美国人的天下。‘这就是学术产业化’,他说,‘就像资本主义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外,那些看来不可能再对生产力发展有革命性影响的学科,就让给外国人去做,而更有价值的领域,比如生命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要科目当然要由他们自己的人去占领。’”

其实,在与何平老师的交谈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积极的一面。他说经济学是“出世的学问”,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能激发起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是他们思考的动力,也能体现他们的价值。“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这样的大环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遇。”

我让何平老师描述一下他清华副教授的一天,他轻描淡写地说:“上午往往有一些事务性的接待、与学生面谈之类的事情,下午是参加讲座等等、还会去打打乒乓球,晚上在办公室做自己的事。”之后,他表示“做自己的事”就是指“静下心来思考、踏踏实实做学问”。

“你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吗?”我问。

“往往是这样,白天往往被事务性的工作打断,接待啊,出席会议啊什么的。”

“你怎么看待做事务性的工作呢?”

“我觉得是应尽的义务啊”,何平诚恳地说,“老师们应该有做公益事务的义务,这跟个人喜好没有关联。”

采访时间:2009年4月24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308

撰稿:李经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