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来的经委副主任
——杨德林的兰州行
从陈章武老师那得知杨德林老师结束了在兰州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回到了北京,我决定采访他,杨老师却把接受采访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他说:这一年里我只是做了一些我该做的事情,而且可圈可点的并不多。好在他完成任务的态度还算认真,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大致看到了一个兰州市经委副主任的身影。
杨德林是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的“博士生服务团”成员,由清华大学选派,于2002年10月抵达兰州的,这个博士生服务团是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意在为西部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由中组部组织的一个试点,最初的一批只有一二十人,到2002年时已发展到114人,这些人均是从中央各个部委中按照学历、职位以及工作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选拔出来,分散到西部十一个省市区担负各种具体的地方领导工作。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唯一代表,杨德林听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兰州,担任兰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的职务。
对于到西部这件事,杨德林最初还是有所顾虑的,当时他承担着好几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两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是北京市的教育规划项目,杨德林说毕竟他还是想在经管学院发展,而这些事情都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到西部整整一年,相对在科研上花的力量会少很多,会不会影响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当时他还有一个出国的机会——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作为期六个月的学习和交流,这样的机会错过了以后还会不会有?何去何从,虽然不至于是到了什么人生的关口,但杨德林也经历了一个抉择的过程。
权衡利弊总是一件让人很头痛的事情,尤其是当你的选择还不能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是否正确的时候。
学校的组织部长说:从吸引力来讲,去西部确实不如出国的吸引力大,但从意义上来说非同寻常。杨德林自己也认为:作为一所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学校的发展应该和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学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贡献也应该体现在个人的身上,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员,既然学校赋予了这个任务,就要勇于承担起来。从个人的角度考虑,杨德林觉得走进西部对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会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他说经济管理是一门致用之学,光靠在办公室里搞MODEL,虽然也有用,但如果不和实际结合起来,MODEL如何去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应用,那么研究成果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即将挂职的兰州市经委,主管着整个兰州的工业企业,借此平台他可以和工业企业界的企业家广泛深入的接触,这种接触比在学校里的要生动鲜活得多。而且亲自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从事一些管理工作,这对于一个生活和经历相对单一的学者来说也是蛮宝贵的机会,对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无疑也大有裨益。
经过一番考量,2002年10月中旬,杨德林来到了金城兰州——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西部城市。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到兰州,他说在此以前对兰州有一个想象,但那是来自于书中。
我见过书中这样一段描述:兰州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的旅游热点,四周群山逶迤,林木繁茂,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各异,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欣赏黄河雄姿,傍晚时分站在兰山上可以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见到……
可是在兰州的一年里,杨德林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兰州的风物人情,到兰州的第一天晚上,还在市委市政府为他们接风洗尘的饭桌上,经委赵福源主任就把他领走参加一个会议。在此之前,兰州化肥厂因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工人罢工,封堵了兰新铁路,影响很大,甚至惊动了总理办公室。当晚的会议就是研究职工罢工事件后恢复生产的相关问题。因为是初来乍到,杨德林整晚一言未发,只是认真的聆听别人的发言,会议从傍晚19:30一直持续到夜晚23:00,有条不紊的发言中不时夹杂着激烈的争论,听下来,他觉得是非常好的一堂案例讨论课。杨德林在兰州经委工作期间,参加过不少类似的会议,每一次他都受益良多。
但等待他的并不都是风平浪静的会议和平淡无奇的日常事务。
第二天一上班,杨德林刚在办公桌前坐定,就有十几个上访者闯进办公室,不由分说的质问道:“听说你是北京来的官,是吃共产党饭的干部,为什么不管我们老百姓的死活”!这些人情绪非常激动,有的人直接就坐在了他的办公桌上。杨德林一看这个架势先是一愣,随后凭着先前的一些阅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定定的看着这些人吵闹,过了十几分钟,等他们的吵闹声渐渐小了下来,杨德林突然“啪”的把桌子一拍,厉声问道:“你们今天是来闹事的,还是来解决问题的”!话音落下,周围鸦雀无声,过了几秒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是有问题要解决的”。
杨德林接着说:“有问题要解决,但大家七嘴八舌,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你们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见这些人情绪缓和了,他继续说,“你们派两个代表给我把问题说清楚,我们再来谈下一步如何解决问题”。这些人商量了一下,就派了两个代表,其它人坐在旁边听,这两个人足足说了有四十分钟,杨德林一直耐心的听着,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他向来访者诚恳的表态说:“我刚到经委,还没有分工,没有分工并不等于我不解决问题,如果分工后我负责这块工作,我会在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的基础上,按有关政策解决你们的问题,如果我不负责这块工作,那么我会如实向有关领导反映你们的问题,你们可以去核实”。这样一说,上访者也都心平气和了,他们很客气的告了别,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杨德林在谈这段经历的时候,神情之间掩饰不住的有一些兴奋,作为一个国内一流大学里的教授,毕竟这种场面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经历的,而且你还必须去面对,去处理。这与校园里那个斯文的教授形象相去甚远,却又可以和谐的将二者统一。
上访这样的事情,在经委副主任的这个职位上是会经常遇见的。杨德林说3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900人到经委上访,而整个兰州市的城市人口不过140多万,全市人口310多万,经委这么一个小部门,几乎一个月就有一千人到此上访。没来兰州的时候,杨德林只是觉得西部环境艰苦,国企改革滞后,并不了解这里还潜藏着这么多不稳定因素,他说这就可以想象西部的干部工作是多么地繁重和艰苦,而不象在东部那样都是歌舞升平。
兰州市经委党组让杨德林分管三块工作:综合处、培训处和清华大学与兰州市工业系统的合作。
明确分工后,杨德林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实现中组部建立“博士服务团”的初衷——为西部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他结合兰州实际,循着自己的思路,依靠清华大学,清华经管学院和兰州市经委双方领导的支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促成了这样几件对兰州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事情。
力促“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兰州基地”的建立
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老工业城市,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业,工业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地区发展的急迫课题,而当地又面临着技术储备不足,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杨德林举了一个例子,从33年到现在,整个甘肃省的清华校友只有几十个人,和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相比,是少之又少。清华大学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其以工科见长,拥有一万多名在读研究生,包括3000多名博士研究生,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学校要求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6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这些情况,杨德林萌发了在兰州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想法,经与清华大学和兰州市经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多次联系与沟通,得到了双方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经多方运作,今年2月14日,由双方领导正式签订了协议书,期限首次订立三年,目前已经有十个项目报到了清华,并且已经落实了一部分研究生。杨德林说建起这个实践基地有三个好处,一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武的场所,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二是为兰州的发展做一些事情。三是有些人没准就在那里扎根,可以为兰州长期引进人才。
狠抓工业系统信息化工作 推进兰州工业信息化进程
杨德林到兰州后给当地领导提过的唯一要求就是给他配备一台电脑,他在综合处第一次开会就指出:我们的信息化状况与加快兰州工业发展的要求相差太远。“非典”时期,当一些外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利用网络以“电子商务”的方式继续开展经营活动的时候,他看到兰州的不少企业在那里束手无策……于是杨德林下定决心要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在兰州经委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在兰州整个工业系统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在一个基础相对十分落后的区域推进信息化工作,杨德林知道不能仅凭一股热情,而应立足于对现状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作好规划。他设计了科学的调研方案,一是面向250家企业的大面积的调研,二是针对七八家典型企业的深入调研。同时他又亲自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这种方式,摸清了家底,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符合兰州工业企业实际的信息化规划方案,对加速兰州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在兰州经委初步建立起了局域网,并组织了网络使用和计算机使用方面的培训,为兰州经委的电子政务工作打下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探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思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这是杨德林在培训处主抓的工作,他认为兰州的工业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提高高层经理人的素质,所以就要对高层经理进行培训,那么就要了解培训市场的状况,于是在这方面他也设计了调查问卷,与以往兰州经委的做法不同的是,他强化了大兰州的观念,杨德林解释说,以前兰州经委对企业的管理局限于市属国有企业,相应的培训也主要面向这些企业,而经济改革的方向要求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应该是属地化,这样就不能光面向那些由市政府出资的企业,应该同时面向中央和省属在兰的企业,不但面向公有企业,同时还应面向非公企业。有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培训市场就相应打开了。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外部师资力量,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在他的筹划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培训中心在兰州开设了工商管理硕士班,中国地质大学在兰州开设了远程教育班,杨德林自己也赤膊上阵,一年中举办大型讲座五次,且分文不取,并对重点企业咨询诊断,在当地反响颇佳。
杨德林在兰州一年的时间里,共到103家企业实地考察,经委的干部们说有很多企业他们都没有到过。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安静下来,他就搞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临行前他给自己的十几个硕士生每人一把他办公室的钥匙,这样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到他的办公室打电话,话费全部记在他的账上。经委的领导和同志们休息时间邀请他到兰州的景点走走看看,他没有一次赴约,所以对于兰州,杨德林最深的感触是拉面很好吃,他虽然在湖北长大,可是很喜欢吃面食,而兰州的十几种面食,让他过足了瘾。临行前,曾庆红同志给他们提出三点要求:学习好、实践好,身体好。他说自己做的最满意的一点是身体好。学习方面可能没学好,但有很大的提高,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如果更努力,方法再得当一些,有可能还会做更多对兰州发展有益的事。
杨德林在一年的时间里结下了浓厚的兰州情结和西部情结,他说西部的条件和环境的确很艰难,兰州市区虽然不错,但周围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杨德林参加过那里的植树活动,在北京把树种下去就行了,而在黄土高原上,种一棵树很难,不仅土难挖,还得提水灌溉。杨德林从西部回来最大的感受是觉得作为一个学者,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中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不发展是不行的,虽然我离开了兰州,今后还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西部的发展。他表示了解实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组织需要他再次支援西部的建设,他仍然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