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更学
访清华经管学院管理工程与科学系教授王永县
在这次采访之前,跟王永县老师有过一次接触:筹备学院教师风采展时,部门同事约王老师拍几张照片,王老师认真地装扮一番上镜,并策划了很多精彩镜头。当时对王永县老师的印象就是一位认真、和蔼、追求完美的老爷爷。这次的采访也是,王老师还准备了一份自己的简历送给我做参考资料。敞开门等候的办公室、随意自在的坐姿、稀松平常的闲谈,让人感觉暖和。他讲述的一段段故事就像色彩中的三原色,最基本,却能组合出大自然里不同的颜色,划出一道彩虹。
红色中成长
红色,是旗帜的标识,竖起目标和方向;艳丽夺目,颜色至浓,鲜血中流淌;红色是那个年代的背景。
在王永县老师的成长记忆中,对自己有着最基础的教诲,最影响深远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不识字,却是我最重要的老师。
王老师1941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正值日本侵华战争,他目睹和经历了那场罪恶的浩劫。在日伪军的一次残酷扫荡中,为躲避抓壮丁的父亲躲到了屋顶,只留下奶奶、母亲带着自己和两个刚出襁褓的双胞胎弟妹,鬼子见无所收获,便向猪圈里投下了一颗手榴弹,猪被炸死,更是吓病了年幼的弟妹,由于医疗条件跟不上,两个亲人就这样夭折了。
二战胜利后,坚强的父母亲又把比自己大13岁的哥哥送上了战场,1947年,唯一的哥哥牺牲在淮海战役外围战中。当时,村子里几个跟哥哥一起上战场的青年都没能回来,很多父母承受不住打击,经常去找组织哭诉。
王永县的父母给了年少的他上了深刻的一课:同样作为烈士家属的父母,他们二人虽对儿子的牺牲异常悲痛,但不仅没有去找村领导哭闹,反而在村干部的开导下做起了其它父母的思想工作。王老师至今记得母亲说过的话:咱们送孩子去当兵,就得有最坏的准备。孩子的牺牲也是为了咱们国家,咱不能让领导为难!
王永县老师说自己成长,还离不开党的关怀,他对党有着朴素的、特殊的感情。王老师把自己定义为农民出身的学者,能够有今天的成绩,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
五、六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很困难,能够上中学、考大学,都是靠国家助学金帮助我完成的学业。作为烈士家属,党在生活方面更是帮助很多。所以我一直以来坚持服从党的分配,党让我干嘛就干嘛,决不挑剔!196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王永县作为优秀的工农子弟被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归属。多年来,又一直担任党支部书记等党内工作职务。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又红又专双肩挑。
王老师的介绍干脆有力,能够听得明白,但是却无法体会。于是也在猜想是不是人对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的一种崇拜呢?
令王永县老师受益匪浅的还有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父母从感情上真不希望王永县离开家里外出读书,但是他们并没有采取强制性的逼迫,而是尊重他的爱好和兴趣。可以理解,对于当时传统的农村习惯,把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外送去念书,而不是留在家里帮忙农作,父母亲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在父母的支持下,王永县先后以第1名的成绩考上当时全县唯一的一所初中和唯一的一所高中,1960年,他远离家乡,来到清华大学继续读书。
初到清华,王永县就时刻惦记着不能贴身照顾的父母。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每个人每个月只有半斤点心票,王永县把每月点心票省下不用,先给其它同学,等放假回家的时候,就攒了半年的数量,一次性买下来带回家里。每到刚放假那几天,母亲也总是站在从县城回家的路边,告诉询问的人们:我孩子这两天就要回来了。
1970年,留校任助教工作的王永县老师把母亲从家乡接到了北京(当时其父亲已过世)。
母亲刚到北京时,一些福利关系还没有来得及转过来。母亲还惦记着老家的烈士补助,她认为那是国家的关怀,是一种荣誉。王老师为了让母亲安心,就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交给母亲,说是国家补助。逢年过节,再偷偷买一些礼物,告诉母亲是领导送来的慰问。
提到今年母亲正好100周岁,看到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与母亲的深厚感情,孝名远播的王永县老师高兴得无以言表。
蓝色中搏击
蓝色,大海是代言人,无尽的舞台空间;表面似平静,深处却波涛汹涌;我们看到了海天相衔,看不到的奔流呢?
王永县老师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系统工程、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他先后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讲授计算机原理和运筹学等课程。而开设这些课程之前,王老师从未系统学习过这些知识,都是依靠他的学生时期的扎实功底和刻苦自学完成的。七十年代中期,他是自动化系最早开设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师之一,并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当时就有很多人诧异:你也不是学计算机毕业,怎么就能讲得这样好呢?八十年代,他又接触了运筹学,看似关系不近的各门学业,王永县老师不仅自己理解很深入,给别人讲起来也驾轻就熟。
追溯王老师的学业历程:
1960年,王永县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1966年大学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投身进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直到1967年,毕业分配留校;
一年半时间到河北宣化部队锻炼,之后拒绝了部队的挽留,回到更需要他的清华大学;
回校后,先到校机关,1972年回到自动化系就职于自动化系车间;
1973年正式到自动化系热工专业搞教学和科研,讲授计算机原理及软件编程等课程;
1980年进入自动化系新成立的系统工程研究室,主要讲运筹学课程和从事科研工作,方向是管理优化与决策;
1987年调到经管学院,在该院系统工程博士点,为全校讲授运筹学及从事科研工作。
王永县老师总结自己能够取得一个个成绩,是缘于不服输的个性,他笑称这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这些挑战自然也成了乐趣。
从上学那天开始,王永县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中考、高考都是全县的第一名。1960年参加高考,王永县在填报志愿时,按顺序写下了留学苏联预备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这种看来很不科学的填报志愿方式,反映出他对心目中最好的学校志在必得的决心。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王永县没能成为留苏预备生,而是来到了他心目中最好的大学清华大学。
大学时期身边的同学大多家境比较宽裕,农村学生很少。在当时劳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他以农民朴实肯吃苦的干劲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同时也受到了会干活不一定会学习的质疑。但在一次数学课上,王永县流利回答了一个大家都一时解答不出的极限方面问题,清晰的思路令大家刮目相看。在以后的测验、考试复习中,他也成了许多同学的咨询中心。现在有的同学还在感激王永县老师当年的热心帮助,还记得补考时站在门外比自己还要紧张的他。
由于成绩突出,王永县入选了清华大学高材生,又称因材施教生。当时的蒋南翔校长还亲自接见了这批学生,鼓励这些优秀的学生继续刻苦读书。
仕而优则更学,工作后,王永县老师的学习任务似乎更艰巨了一些。为了开新课,王永县老师需要补充很多知识。当时孩子尚小,母亲也需要照顾,家庭压力已经很大。平时工作时间还有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读书只能是在业余时间。王老师读书是与看孩子和买菜同时进行的。那个年代,买菜还需要排队,王老师就利用排队的时间读书学习,有时还得领着孩子。小孩儿好动,王老师的书也冒着被破坏分子撕扯的风险。为了讲台上的一分钟,课下要付出千百倍的时间和精力。在王老师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过周末的概念。为了讲好每一门课,除了要花精力理解书本以外,还需要时常问学生想听到什么样的内容。他说不照本宣科、清楚对象的需要才是对学生负责。
运筹学是王永县老师主要讲授的课程,是深受同学欢迎的课程。1980年,国内成立首批系统工程研究室,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永县老师扛起了讲解运筹学的任务。虽然国内已有了一批运筹学的书籍,但王老师以前并未有过接触。凭着扎实的数学基础,他很快掌握了有关运筹学方面的内容,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结合社会上的现象,王永县老师把这门课讲得深入浅出。学生们都说王永县老师把深奥、抽象的运筹学给讲活了!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多次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课堂上学生的掌声,都让王老师从心里感到幸福。
在系统工程研究室这段经历,为王永县老师打下了以后的科研基础。系统工程著名专家郑维敏教授是清华大学系统工程研究室的带头人,王老师认为郑维敏教授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王永县也发挥了自己数学好和接受知识速度快的特长,因此,要求严格到苛刻的郑教授很欣赏办事利落、脑筋清楚的王永县。性格相投、合作默契,王永县老师很快就成了郑教授的重要助手。八十年代中期,北京一个大学拟邀请王永县老师担任副院长,王老师认为他当时和郑教授配合的极为默契,在郑教授的建议下,王老师继续留在了清华。
1987年,郑教授和王永县老师来到经管学院,与赵纯均老师等共同成立经管学院的系统工程博士点,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管理优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王永县老师的科研课题都非常贴近国民经济,把所掌握的先进理论用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他坚信只要能够改进一点点的技术,生产效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80年代末期,王老师协助郑教授带领博士生与唐山农业科学院合作完成了杂交水稻遗传过程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获得很好效果。这个项目还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80年代中期一直到2000年,十几年的暑假,王永县老师基本没有在家度过,都是带着学生出差到外地去做科研项目。出差确实很辛苦,但是搞学问的人如果不走出去,又怎么能完成任务和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呢?很可惜,最近这些年,年纪大了,出去的次数也就少了。
2000年以后,由于年龄大了,王永县老师重点参加和大力支持年轻教师的课题,例如多年指导他自己的博士生与技术经济的年轻教授合作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对于系里的青年创新群体的不断成长,王永县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教委评审创新群体的项目申请时,他提前作了充分准备,以群体外的老学长的身份对群体的势力作了认真而全面的汇报。当时,审查组的一位教授打趣说:你又不是青年群体,你帮他们获得项目,你就没有其它想法吗?,但是王永县老师有自己的看法:甘为人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誉,但自己作的还很不够。我觉得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已经不属于青年这个群体了,但是一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希望在他们的快速成长中也能尽到我的一份力量,学院以后还是要靠他们。
黄色中收获
黄色,油彩笔下的向日葵,秋季黄澄澄的麦田,玻璃板下的老照片,淡淡的、宁静的和谐,点亮回忆的灯光。
王永县老师的社会活动不多,除了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工程协会任副理事长,定期参加他们的会议以外,几乎所有的对外活动都是带领学生出去做科研调查,跟学生们同吃、同睡、同劳动。
1990年,到上海做稀土溶剂萃取过程的在线控制和优化这个项目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住在郊区的基地。不巧,赶上丰雨季发水,晚上睡觉时还要把屋内的积水全部排出去才行。1995年在山东做县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时,也和研究生一起住在酷夏闷热、蚊蝇飞舞的宿舍。医院院长问:教授怎么能住这种房子呢?王永县老师却笑着说:住这好,离实验室近,工作方便。跟学生近一点,还能聊聊天。没有架子,又悉心教导的王老师跟学生们很交心。
对待学生,王永县老师的原则是关心和严格缺一不可。让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温暖,是王老师执教多年的体会。他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务必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汇报,上课也不能迟到。王老师认为,这是严谨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要求学生之前,王永县老师会先严格执行自己的规定。每次上课,王老师都会至少提前10分钟左右到教室,做好准备工作。有一年冬天的晚上,王永县老师安排了一次考前答疑,大雪却不期而至,王老师的夫人猜想这样的天气不会有学生去问问题的,就劝王老师不要出门。王老师却不答应,说约好的事情一定要讲信誉。黑夜中,王永县老师顶着大雪来到办公室。虽然等到最后,一个学生都没来,但是我履行了承诺,心里就踏实了。
今年65岁的王永县老师正面临退休。问到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王老师第一个想到的是还没毕业的7个博士生,说一定要继续把他们带到最后。同时,要根据需要继续讲课。其它还有一些社会公司、学校都想找王老师过去帮忙,这些意向都在考虑当中。王永县老师说自己最想发挥余热的地方还是经管学院,他笑着说:我觉得我还有力量,还能继续为学院作贡献。
王永县老师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中保尔柯察金的那段话:当你回首人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亮点。现在的回忆已经有两颗闪亮的星:一个是在父母亲教育和支持下自己考上了清华,另一个是在国家需要发展经济的时候,能够来到经管学院奉献自己的价值。对王永县老师而言,退休不意味着工作就此停止。
窗外的阳台上,麻雀跳跃。王老师的笑容在暖春的阳光里感染着唯一的听众,我不止一次有为他的坚强和执著鼓掌的冲动。希望在这样舒服的天气里,王永县老师会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下象棋,被棋友评价为水平一般但意志顽强的教授也会像讲课时一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