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改善人们的生活”——访清华经管学院外籍教授罗大卫

2011-03-30
阅读:

“改善人们的生活”——访清华经管学院外籍教授罗大卫

罗大卫一家在新西兰,摄于圣诞节

上午9点50分,当我踏着上课铃走入2010级IMBA班“运营管理”的课堂时,罗大卫(David Robb)教授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二十分钟。

提前一些来教室是他的习惯。这位新西兰籍教授喜欢学生在课余时间与他展开讨论。作为一位洋教授,这种交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国学生与他交流时难免语言与心理障碍,而记忆中国学生的姓名与面孔也成为他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大卫将学生的照片与姓名装订成小册子,每天奔赴课堂之前在地铁上回顾这本册子成了他的必修课。

罗大卫曾于1997年和2001年两度赴中国执教,之后又于2007年正式加入清华经管学院。今年,已经是他与他的中国学生共度的第五个年头。

“我不是到中国来赚钱的”

来中国之前,罗大卫和他的加拿大妻子都爱读关于中国的书,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朋友,这让他们渐渐迷上了中国。和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人一样,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成为了他们举家来华时的愿望之一。

和很多在北京这座繁忙的巨型都市生活的外地人一样,“洋北漂”的生活有更多的艰难。国内研究者数据获取难度很大;语言障碍也是实实在在的:不懂中文的罗大卫经常用谷歌翻译看工作邮件;另外,凡事绝对“家人第一”的罗大卫始终把妻子和六个孩子安置在自己身边。1997年来清华时,全家住在45平米的宿舍里,逼仄而不便。搬去城北后虽然生活空间相对有所改善,却要忍受上下班两小时的奔波。然而当问及这些,罗大卫只是静静道来,没有一句抱怨。

访问中,他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是:“我不是到中国来赚钱的。”本来,他可以继续兼任自己的商业咨询工作。但他说,家庭和学院的工作是他的绝对主业,不愿再分散有限的精力。

这个言谈平实的新西兰人,更在意中国带给他那些简简单单的享受。他欣赏“阴阳”与“太极”中蕴含的相悖相生之美;他喜欢看中国人打乒乓球,有时自己也会来上两局;他喜欢学院融洽的同事关系,也喜欢亲眼见证学生的成长。他特意提到,观察来院交换的外国留学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有些学生是来中国工作的,但大部分人都要从头了解这个国家。我想对于中国人也是一样吧。看其他人慢慢接受新事物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有一次,他的运营管理课堂上,有来自22个国家的30名学生。他至今对此印象深刻,并且把这种经历看作在此执教的“福利”之一。

同时,中国市场也为罗大卫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他说,过去自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实在太少。“(中国市场的)活力对很多西方人来说至今还是个神话。我的研究不光是建模,建模在哪里都可以做。我还需要进行实务研究。我想了解中国的企业:为什么一些公司成功了,而另一些表现不佳。中国存在丰富的研究机会。”

眼下,只有一件事让罗大卫难以释怀——他的大女儿十八岁满,再也不方便用父母的签证留在中国。女儿自己舍不得父母,父母也舍不得这个“超棒的”女儿。但是,大部分外国人都选择送孩子回国读书。随着孩子年纪渐大,离家终于是不可避免的。一说起这件事,罗大卫平静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无奈。

中国业界的未来:以顾客为中心

每一位在中国的外国学生和研究者,眼中的中国都不尽相同。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与学科积淀,为他们提供了审视新环境的独特视角。

作为一位资深的运营管理学者,罗大卫对于中国业界的建议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服务层面还需要提高。”——这不仅包括服务产业的整体不足,还包括制造业中的对顾客体验的关注缺失。

“过去中国消费者似乎不是太在意服务因素,但消费者也在飞快地发生变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中国人均工资不高,因此在银行多排一会儿队也没什么,但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事情就不一样了……市场变了,迎合市场需求还是必要的。”罗大卫认为,消费者体验对于健康服务、银行、教育、非盈利组织等领域都至关重要。超市中结帐时的长队,银行中冗长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这些在北京随处可见的现象,在罗大卫看来,其背后都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而“创新”是改进的重要手段。管理方面的“软创新”和技术方面的“硬创新”都会对提升服务水平有所助益。比如银行可以通过精简流程和手续减少每位顾客的等候时间,计算机技术和网购与递送的发展可能改善超市的排队问题。——事实上,超市递送与网购定价,都是罗大卫目前的研究方向。

当然,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很多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在这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罗大卫认为,另一种提升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方法在于持有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解决方案”的心态(Solution Mentality)。“消费者进入一家商超……他们要买的是商品,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想了解更多:比如商品的位置在哪,缺货商品什么时候进货,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商品出售。作为消费者,我走进商店里,服务员告诉我缺货的时候,我往往期待他们主动提供帮助,告诉我从什么其他途径购买或者有什么代用品。” 即是说,通过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意见与诉求,想得更全面,了解得更充分,可以使服务能力获得充分提升。

强调服务与顾客,似乎是比较典型的西方观点。但是,罗大卫强调,除去这些普适性的因素,他本人很反对中国凡事向西方看齐。在他看来,中国有些非常好的传统,并不需要全盘西化,比如中国民间的高储蓄率,以及中国重视工程、重视实干的传统,都是中国人应该为之“自豪”的事。

“我来这里,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

不是来中国赚钱的罗大卫,说自己来这里,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他认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也是将来可能雇佣学生的诸多雇主。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位教师,罗大卫深信“商学院也要以顾客为中心”。首当其冲的顾客自然是学生。每次开课,他都会在第二、三节课上让学生填写问卷。“你认为讲师语速快慢如何?”“你认为课程课业负担如何?”“你认为课程内容深浅是否合适?”……还有很多学生,在讲课风格、参考书、应试要求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与建议。回收统计结果后,罗大卫会在课堂进行公布,给学生以反馈。这个时候,相比讲师,他更像一位顾客至上的商家,小心地听取诸多意见,时时磨砺自己的服务。

除了这些,罗大卫还为他的学生准备了各种本地案例:全聚德、小肥羊、娃哈哈、苏宁……案例库中的本土案例不够,他就处处留心,从各种刊物上收集,从研究过程中提炼。一位“运营管理”课上的国际MBA学生说:“这门课案例很多,很有收获。很多班上的同学没有太多工作经验,但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什么是运营管理。开课前大家对这门课的关注度明显没有对会计之类课程高,但现在兴趣也渐渐变强了。……还有,这门课的老师很负责,内容很丰富,大部分时间讲课内容都很实在。”除了课堂内容之外,他还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深入ABB集团、爱国者、奔驰、微软、施耐德、燕京啤酒、英利太阳能等品牌的工厂,获得与一线运营人员交流的机会。

除了学生,罗大卫也坚持要对学生们未来的雇主,甚至未来深造的接收学校负责,因为他们也是商学院的顾客。“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只擅长运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必须是正直的人。我曾经和学生谈起三鹿事件,低质的产品致病又致命。……事实上,这里(商学院)也可能存在几乎同样的问题,比如抄袭、抄作业、假造证书资格等。其实这(和三鹿的做法)是一样的:人们有时会投机取巧,无视事实和真理,为自己牟利。(默许这些行为)就像让有瑕疵的商品流入市场一样。……我认为,学生的正直应该始于商学院。”罗大卫觉得,教出敢于坚持真理,道德感强的学生才是自己的目标。与德育相比,商业技能的重要性反而要在此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罗大卫把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带到了自己家中。他的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家接受教育。“这样做效果不错,”他说。“……如果中国想快速发展,在创新方面超越西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单一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提供更多量身定做的教育。……如果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创新历史,你会发现很多创新的推动者都不是经由统一教育成才的。”

以正直身教,身教以正直

访问过程中,罗大卫动辄便会提到“正直”这个词。

当进一步问及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德育时,他几乎未经思索便说:“要教伦理,首先是要树立榜样。教授们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师者身教以道义的传统,为提倡这种教育方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身为教师,无论执教于什么学科,都要在处理矛盾、评分把关、指导学生等方面公平公正、以身作则。

而以身作则对于罗大卫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生活中,他对于弄虚作假的事始终无法接受。执教之后,不乏有人请他在研究提案或论文上署名,如果他没有参与研究,或是研究提案内容与实际不符,他便一概谢绝。“有人可能觉得这不可理喻,觉得我很傻,甚至会觉得我不领情。但是,对我来说,坚持正直比多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无论在哪里,如果失去正直之心,人就不可能发挥积极影响……工作、家庭、研究与教学,都是一样。”

除了反对弄虚作假之外,罗大卫把“公平”两字看得极重。他说,相对种族、性别、个人关系等因素,企业应该遵行“英才制(Meritocracy)”,即根据个人能力决定任免。类似的,罗大卫在面对学生时也会时时牢记公平。他会努力给予每一个学生同等关注。他注意到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参与度不高,便在评分标准中取消了课堂表现一项,以期鼓励这些学生和英语国家学生一样畅所欲言。“我打开学生的试卷时,都要从反面打开,或者闭着眼(避免看见姓名栏),不看他们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样我就可以没有心理倾向地判卷。当然了……其实有点怪,中国人的字往往写得比外国学生好。” 说到这里,罗大卫笑了,“……我觉得我们应该‘盲目’一些。你知道,在正义的画像上,正义手持秤杆,以布蒙眼。我们(对待学生)也应该一样。”

如此坚持公正,自然不免判分偏于严格。言及这点时,罗大卫再次引述了他的“顾客中心”理论,表示自己不愿让不合格的学生通过测试,这对学生们未来的雇主——商学院潜在的客户们——是不负责的。

当然,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正直与公平。说起现在的学生,还有一点让罗大卫十分在意。“这里现在变了好多。我97年来的时候,第一堂课上会让学生写下毕业后的愿望,很多学生都会在卡片上写‘去美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之类;……但现在几乎没有人这样说了。大部分人都说他们想在上海、新加坡、香港工作,没有人说想去偏远一些的地方,比如武汉、重庆、新疆。这让我有些担心……以前人们想改善别人的生活,但现在的人似乎有高薪就满足了。我想,学生们的目标定的不够高。”他说,物质至上在西方很普遍,看见太多中国人也在这方面趋于西化,让他十分痛心。“身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更高远的抱负。”罗大卫平静地总结道。

在一个学生送给罗大卫的摆画背后,有这名学生留给他的一张纸条:“亲爱的大卫:您是我此生最尊敬的人。感谢你为我的生活态度指点方向。(Dear David: You are the most respected person in my life. Thanks for guiding me the life attitude.)”这句话正像对罗大卫为师之道的回应。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一向平静示人的罗大卫几乎落下眼泪。回忆当时的感受时,他不像教师,不像一名服务者,反倒最像一位慈父:他对学生的学业认真负责,为他们的品德教育以身作则,并且,像为人父母一样,为他们的每一点成长与感恩百倍地感动与自豪。

撰稿:张秋早

时间:2011年3月15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