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煌,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判断与决策、营销战略等。
1998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及经济学学士;2000年获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硕士;200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曾获美国营销科学院博士生论文竞赛Alden G. Clayton最佳论文奖Honorable Mention(2003)和美国《营销研究学报》Paul Green最佳论文奖Finalist(2007)。2005-2008期间曾在美国Fordham大学商学院任助理教授。目前为美国营销科学院会员,美国营销协会会员,美国消费者研究协会会员,中国《营销科学学报》编委。
采访之前,跟郑老师只有过两次接触。一次是在去年年底院里办的新春联谊会上,他作为男主持,自信从容,谈笑风生,一改清华老师的低调,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次是在他办公室,迎门墙上醒目的儿童照里,两个可爱的孩子冲着来客,一脸童真灿烂的笑。像他这样的年轻“海归”大都还是“钻石王老五”,难道他已儿女成双?接到采访任务,我喜出望外,打算“堂而皇之”地一探究竟。
早上8:30,我如约来到他的办公室,门敞开着,一杯新沏的铁观音在桌角等我。见我进来,他爽快地起身,一脸真诚。寒暄之际,我迅速扫了一眼他的装束和室内陈设,一件白底桔色细条的棉质衬衫,清爽雅致。背后书柜上,各色中英文书刊井然码放。并不宽敞的房间里却有一派初夏的清新。
为了不显生分,我上来就抛出关于孩子的问题。只听到一半,他就大笑起来。看来,这个问题他已回答了不止一次。原来,这又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高中时,班里那个一起做题的美丽女孩,经过7年的鸿雁传书,终于与他喜结连理。后来,俩人一同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并在那里养育了一双儿女。故事在他嘴里轻描淡写,在我听来,却纯美得有如童话。
乖孩子的英雄谱
父母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理念,要先把事情做好了再去玩儿,这样会玩得比较高兴,心里也不慌。
“我小时候其实满乖的,但也不是那么乖,就是一直读书比较好,不会干很调皮的事。小时候,父母在城里工作,我在农村跟着奶奶长大,没上过幼儿园,五周岁就去考一年级。老师问,你家有几口人啊,猪算不算啊?我就慌了,答不出来。我说不读了,明年再来。”说到这,他又大笑起来,脸马上也红了,好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一刻。我看着他,心想,这个操着一口福建普通话的年轻学者身上,也有一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稚拙纯朴的可爱。
对于没能提前上小学,他并不遗憾。他认为,小孩如果太小去跟比他大的孩子竞争,性格会比较弱,如果比别人显得成熟些,可能会更有领导力。在这个问题上,他充分表达了“顺其自然”的理念。“工作也是一样,压力太大把身体都弄坏了,很不值得。只要不断地积累,成绩是水到渠成的。”
因为母亲在图书馆工作,他很早便接触到了各种书籍。他涉猎很广,但最爱的还是《三国》等演义小说,并对其中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生心驰神往。虽然外表看来还颇有点学生气,但我却觉得,他的内心是有一些英雄豪情的。这种感觉在后面的采访中也多次出现。
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小时候他频繁转校。就像池塘里的一条小鱼,不断游向更大的水域,势必常遭大鱼威胁,却依然拼命地游,终于越来越茁壮。“小学四年级到重点小学读书了,身边全是尖子,跟你竞争的人很多。直到五六年级参加智力竞赛,和几个同学代表学校拿了全县第一,才慢慢地站稳脚跟。到了初一,上了重点中学,还在期中考了全年级第一,小日子就特别滋润了。”
“骄傲使人落后”,此言不虚,像他这样的“乖孩子”也在所难免。滋润的日子里,他有些飘飘然起来,甚至在一次考试中夹带作弊。“小孩子难免犯错误,但那位老师没有声张,只是轻轻敲了两下桌子就走了,让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改变了,以后肯定不会这样了”。他一直很感激那位老师给他留了面子。作为教师,他也在不断借鉴自己曾经的经验。“包括清华的本科生也是这样,大家都是全国的尖子,面对压力和竞争,处理不好,可能就会从此堕落下去,或者干出极端的事情。”
后来的故事,猜也猜得出来。高中尽最大努力学习,“学到自己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没有东西可抄”,然后顺利考上清华。当然,这种顺利只是在外人看来,他却觉得并不理想。本来希望考省状元,却“只考了县里第一”,没能进入第一志愿经管学院,便上了第三志愿土木工程系。
高材生的“五虎楼”
当时国际MBA招了九个人,有五个是经双班过来的,我们叫自己‘五虎’。大家计划,等将来有钱了给学院捐一座大楼,起名‘五虎楼’。
二校门庄严耸立,清华园水木葱茏。1993年秋天,郑毓煌满怀憧憬,来到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然而,土木系高手如云,大都市浮躁喧嚣。面对并不十分圣洁的象牙塔,这个小县城里走出来的“有志青年”,开始变得清高孤傲。那时候的他,倔强执拗,特立独行;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
“大家都觉得我这人特怪,我也觉得他们特俗。那时候心智还没有从高中转变过来,又因为高考‘不理想’,于是开始一心读书。周末都去图书馆上自习;或是给女朋友(现在的太太)写信,写着写着还流眼泪;也听小虎队的歌,特纯情的那种。就这么过了几年,但现在觉得还是有回报的,因为大家都很聪明,就看你努力不努力。我因为比较努力,到了大三,成绩在班里第一第二,就获得了读经管学院企业管理双学位的机会。”
走进经双班,他开始接触了更为感兴趣的知识,也认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变得如鱼得水。他也开始对管理科学,特别是营销学产生兴趣。后来,他的双学士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房地产定价方法和策略的,并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还被编入了教材。这也为他今后读MBA、读博士,并从事经管学科的教学科研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那个阶段,他信心满满,跃跃欲试。1998年,曾和好友一起参加清华也是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发了一种可以洗净农药残留的洗菜机,不仅夺冠,还获了国家专利。但后来,大家都忙着出国,就没再继续。直到2006年,他在美国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还获了当年《时代》杂志的最佳发明,才惊叹不已。不过,对于没能抓住创业机会,他并不遗憾。他认为,创业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是一个idea就能成功的。
本科毕业前,带着清华高材生特有的优越感,他开始尝试各种实习机会。先是在建设部待了半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机关。也曾去摩托罗拉应聘,满以为非他莫属,却偏偏事与愿违。心高气傲的他,写了封信给面试官,“你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里面最优秀的学生你居然还不要,你会后悔的。”面试官回信说,‘please be humble’,意思是说,你要谦卑一点点,还说会替他找其他职位。后来果真又有空缺,他就去了摩托罗拉。谈起当年的青涩,他像是在讲笑话。
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他被经管学院与MIT合办的第二届国际MBA项目免试录取直读MBA,继续开始在经管学院的读书生涯。“当时招了九个,有五个是经双班过来的,我们叫自己‘五虎’。大家计划,等将来有钱了给学院捐一座大楼,起名‘五虎楼’”。“后来发现不行了,有三个都去美国名校读博士并都当了高校老师,学问多了钱不多。比较有希望的是童之磊,现在是中文在线的董事长兼总裁。后来我们再聚会就跟他说,以后的‘五虎楼’只能靠你了。”
实习生的出国路
在外企实习,发现中高层全是外国人,还都是哈佛、斯坦福的MBA,我恐怕是干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后来就想,还是得出国读个好一点的学位。
在清华读了两年MBA,又在摩托罗拉和康柏等外企实习,他已经完全习惯了商业氛围。再加上清华的光环和并不宽裕的经济,他一开始并没有出国留学读博士的打算。但外企里中高层全是外国人,还都是哈佛、斯坦福毕业的,他发现自己很难有出头之日。为了将来,他决定出国,所以就考到哥伦比亚大学去读营销学的博士。
作为美国最富盛名的长青藤名校之一,哥伦比亚大学地处纽约曼哈顿中心城区,全世界最著名的机构、建筑、公园、场馆环绕四周。有人说,在哥大上学,可以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学经济,在百老汇看歌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然而,提起在哥大读博的前两年,他至今心有余悸。“前两年天天读几十页的paper,还要应付各种考试,读不下来,就有可能被开除。哥大商学院营销系每年全世界招3个博士生,但是几乎每年都开除一个,淘汰率达到1/3。”何况,在此期间,他还有了第一个孩子,压力之大,生活之苦,可想而知。
“一直到第三年考完资格考试,我才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生活,因为可以很自由、很专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到世界各地去开会。而且,搞学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像在公司里,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学术论文就跟你的小孩一样,每个小孩都不一样,而且每篇paper都得花至少两年时间。等成果出来了,就跟创业多年突然上市了一样,感觉特激动。”毕业前,他还参加了美国营销科学院的博士论文竞赛,与全世界的未来营销学学术精英PK,并获最佳论文奖Honorable Mention。
留美期间,因为一直对国内情况很感兴趣,他也经常回国。03年起,他向哥大申请了博士研究基金,用于回国做研究。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明确了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并回国工作的发展方向。
洋博士的清华情
清华经管很多老师是我读双学位和MBA时的老师,他们都鼓励我能够回来。而且每次回国,都给我感触很深,就是国内学术界空白很大,只要你能想出来,每件事情都能很快做起来。所以我就觉得,回国肯定只能回清华。
“在跟国内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国内的工作。因为学术圈很小,同行都是朋友,大家电话、email终生不变。而且中国的学术圈更有人情味。同时,国内学术界的空白还比较多,更能做出一些东西。”于是,08年夏天,郑毓煌带着一家四口回到北京。
在他看来,国内的营销学研究跟国际还差得很远,国外四十年前就比较成熟,而我们三四年前才有了国内营销学术界的第一本纯学术期刊。所以,“国内还有很大的空白可以去填补。我们的发展可以是跳跃式的,看到西方成功的模式可以直接copy,不用摸索很久。所以,国内的学术界每年都在进一大步,这个确实激动人心。将来年纪大了以后,看到中国营销学术界的发展能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会感觉很幸福。”
问起他如何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他坦言,“我们一个系,去年只招一个博士,比别的学校少很多。我们数量不如人,但质量一定要提高,争取发更好的paper,到国际上去发。这是我们将来的一个目标,争取通过长期努力把学术做上去,所以花时间比较多。教学其实也满辛苦,因为上学期刚过来,每门都是新备课,还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我得不断尝试同学们最喜欢的方式,这个也花了挺多时间。”
刚回来的时候,他还跟外面有不少接触,也会被请出去讲话、吃饭,但现在基本都不参加了。他觉得时间确实有限,应该集中注意力先把教学和研究做好,发表观点任何时候都可以。
现在的他十分享受在清华的工作和生活。他觉得,在清华,人与人之间既有西方式的自由独立,又不乏中国特有的人情味。他也觉得,目前国内不少机构的服务精神和工作效率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这让他在生活上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工作之余,他经常参加院里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新春联欢会合唱等。“中国人的这种集体文化很强大,同事都是好朋友。我们系大家经常一起凑钱,一两个月出去玩一次,这种情感特别快乐,见不到同事你都很想他们。国外就没有,你会觉得特别孤单。”是的,从他在营销系网站上发的图片就能看到,他总是笑得那么开心、灿烂。
研究者的强国梦
我希望二三十年后,在企业界、政府、消费者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好。那时候,学术界很强大,政府服务很好,企业很诚信,消费者很幸福,中国就比较像发达国家了。
作为营销领域的学者,郑毓煌会就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种种现状进行思考。比如,他认为,国内很多企业将营销简单理解为销售,甚至是‘忽悠’,导致消费者的福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同时,国内很多企业又缺乏正确的营销策略,“例如,北京海洋馆的高票价以及不实行较低的年票制,会降低消费者多次观看的欲望,导致企业收入反而降低;很多音乐会和体育比赛门票太贵,空座率高,基本成本都无法收回;企业与消费者经常进行零和博弈,而不能达成互信、实现共赢……”
除了思考,他也常与业界接触,并打算着手写书或专栏,传播营销学理念,帮助企业和消费者树立更好的营销观和消费观。他认为,除了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这也是一个学者肩负的重任。“将来理想的状态是,企业能够有真正的营销理念并将之发展为核心竞争力,做成百年老店;而消费者也能受到保护,并形成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采访最后,我请他描述一下二三十年后的理想状态,工作的,生活的。他略有所思,“二三十年后,这个想起来确实很遥远,我希望到时候中国的学术界,能跟美国一样强大;中文和英文一样,都是世界学术论文的主要语言,外国学者都希望来中国发论文;也会有更多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希望在企业界、政府、消费者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好,更多优秀企业在国际榜单出现,消费者满意度大幅提高,大家都觉得很幸福。”
“《商业周刊》评比的2008年全世界前一百名最有价值的品牌里,中国没有一个,美国占50%以上,德国有十个,法国有八个,日本有七个。希望中国将来能占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跟我们的GDP排名差不多,这个是有希望实现的。那时候,学术界很强大,政府服务很好,企业很诚信,消费者很幸福,中国就比较像发达国家了……”
听着他对于未来无限的憧憬,我的思绪有些游离了。所及之处,仿佛是他少年时代所追慕的英雄故事,和那说不完、道不尽,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演义人生。
采访时间:2009年5月11日
采访地点:清华经管学院伟伦楼549
撰稿:张云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