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赶上了互联网第一波热潮,早在1999年就从IDG和高盛融资创办了搜房网。但大多数人对莫天全的名字开始熟悉是到2006年,当年世界500强企业对搜房网投资20亿人民币,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大的一笔投资。他领导的搜房网曾有多次上市机会,却在2010年房地产环境最严峻的形势下登陆纽交所,并且开盘价达到67美元,创造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多项纪录。
王石曾在搜房上市后表示,“搜房上市加速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莫天全却称,“上市只是阶段性目标,未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从横向扩张覆盖城市的“百城计划”,到纵向扩张产品系列的“矩阵发展”,莫天全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一张深植于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息网络变得愈加清晰。
仅从外表看,莫天全似乎具备了一个精明商人的所有特质,谨慎、稳定、干练,一头整洁的短发,一身深绿色的商务休闲装,说起话来文质彬彬,却带有一种无形的气场。他似乎不擅长也无意去渲染气氛,不过说起多年前的故事却也颇为引人入胜。提起当下,他会三句话不离搜房。他认为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做搜房网,并称以后的目标就是要把搜房办得更好。但与此同时,他却将自己在搜房的股权全部转出,听起来有意要避免搜房姓莫。对搜房的未来,他显出十足的把握,却不愿意多提具体的计划。而谈到自己的状态,他显得坦诚却有些无奈,“一直很累,但这个累是自己选择的,没有谁逼着。”
2010年9月17日,对于以“everything home online”为使命的搜房公司是个喜悦的日子。代号为SFUN的股票刚一登陆纽交所就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不仅以每股42.50美元的价格创造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的最高定价记录,当日全天涨幅更是接近73%。回忆起当时,莫天全显得轻描淡写,“上市后的庆祝,那就是敲钟喽!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好庆祝的了,吃饭。”这样的回答倒是很符合莫天全对自己的评价:不是个外露的人。不喜好,也不愿意。
不过,这位性格有些内向的搜房掌门人自有独特的方式去纪念这天。上市的前夜,莫天全沿着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徒步三个小时,整整走完了一圈。“打破了我们团队的一个小小记录。我相信,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走完整个公园,但是我走完了。”说到这里,一向谦逊有加的莫天全透出一丝得意。他还特意类比了北京,“沿着二环走过一圈的能有多少人?谁能从通州一直走到石景山大街?也很少。” 看来,已入不惑之年的莫天全对挑战和创造人生中的新记录依然有着强烈的兴趣。他自陈,这源于内心的自我实现欲望。
30年前,在顺利通过高考独木桥后,莫天全以广西灌阳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读书。作为莫氏家族中的第四个正牌大学生,莫天全似乎无意享受大学校园里的悠长时光。大学二年级时,他开始冲击人生中一个新记录——跳级。在80年代初,能够读上大学就已是人中龙凤,众人钦慕的对象了,入校后居然主动申请跳级,这无论是在当时的华南工学院,还是全国的其他高校,都鲜有先例。莫天全申请跳级的原因倒是非常简单:三年级的课程他都已自学完成,那干嘛还要受制于学制呢?校长拿着莫天全的跳级申请书,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气盛、勇于挑战的小伙子,提出了跳级的条件:跳级可以,只要能在二年级期末同时考完二年级、三年级所有课程,且每门课程在80分以上。这样的条件对于考试经常第一的莫天全来说,并非苛刻。果不其然,当年的期末考试结果顺利帮助莫天全实现了人生中的新记录,也给华南理工大学带来一个新纪录——有了第一位成功跳级的学生。
当时的莫天全也许没有想到,两年后他会再次需要为考试而谈判——不过这次不是为了提前考试,而是为了争取考试的机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莫天全被分配到坐落于天津的机械部第五设计研究院工作。按照以往的规律,在五院工作两年后可以申请在职考研究生,但对于莫天全这批大学生,五院却有了新规定,不允许再考研。也许是内心挑战的欲望使然,也可能是有了前一次跳级谈判的成功经验,莫天全自己冲到了院长办公室:“您应该给我们一次机会,否则不公平。如果我们考不上,我们扎扎实实、心甘情愿地为五院工作一辈子。”这场谈判的结果我们现在早已了解,莫天全如愿以偿地进入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学习,成为当年五院参加考试的20多人里考上研究生的3人之一。
这些年少时的小记录如今回忆起来依然画面清晰。说到最后的获胜结果,平日略显沉默拘谨的莫天全还会得意地笑上几声。他坦陈当初执意要考经管类的研究生源于非常幼稚冲动的想法,“当时是80年代初,在工作中感觉到,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要做点事得一层层审批,非常不容易。当时就想,如果我自己是领导,那就不一样了,做个事就容易多了。管理学院学出来多多少少会做领导、管企业,对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想法还是会有帮助的。”十多年后,处处被人恭敬地称为“莫总”的莫天全实现了年轻时的领导梦,只是这个过程却绝非如年少时那般,只要拼命学习即可实现的了。
曾有媒体报道称莫天全为“会武术的经济学家”,对于这个称呼,向来谦虚低调的莫天全可能不完全同意。他很少会向别人提及早年读书时曾获得著名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不会主动说起博士未毕业就直接去了道琼斯Teleres工作,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说起最擅长的事,他的回答也是颇为朴实,“现在看来,我最擅长的就是做搜房网,把这个搜房网做扎实了。”扎实、踏实、实在,是莫天全话语里经常提及的词。虽然骨子里藏不住爱冒险、喜欢挑战的天性,但他一路练就了足够的定力让自己稳得住。而这种定力与武术的精髓颇有契合之处。
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习练武术,莫天全对自己的武术功底很有些自信。他不单把这个看作爱好,更强调这是一种技能,是一种本事。很难说清究竟是习武迎合了莫天全性格中的某些层面,还是武术进一步塑造了他的一些特点。据莫天全自己的体验,习武是一种强调综合素质的东西,“从你的精神状况,一直到你的身体状况,是结合在一起的。武术能让你静得下来,稳得住,碰到事情时不慌张。”在互联网行业,对武术有着特别偏爱的并非只有莫天全。曾在多个场合表演过太极拳的马云,还多次有过“创业就像学武术”、“将太极智慧融入阿里巴巴的管理”之类的言论。有趣的是,莫天全在“2010年亚洲商业会议”提及搜房未来的目标规划时,表示要学习阿里巴巴的规模化跨界经营,大规模推进搜房的三年战略,全国布局新房集团、二手房集团、家居集团和研究集团。
至于是否是太极让这两位互联网大佬在做战略思考时有了共识,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热闹的中国互联网界,莫天全领导的搜房一直显得有些特别。因为坚持在一条道路上精耕细作的公司实在太少。无论是面对早期门户网站扩张时的无所不包,还是后来的视频混战、团购乱局,搜房一直局外人般,甚至无丝毫隔岸观火的兴致,只是专注地在自己擅长的房地产专业门户领域一步一步成长。
笃信母校清华“行胜于言”传统的莫天全,力图将“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业绩优先,数字说话”的搜房文化贯彻到遍布103个城市的员工中,建起承载整个搜房运转的机制。他自知这是一项艰难的大工程,但他自信习武之人会有足够的耐心。毕竟12年前在北京定慧寺西大柳庄租下三居室,确立SouFun.com的域名之时,他就做好了可能要跑马拉松的准备,只是这趟马拉松何时会是个终点,这沿途又会有怎样的风景,想必莫天全心中也不曾有着详细的预期。这一路,他经历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不顾一切要保住账面100万美元的信心钱,遭遇过高管流失,周旋于资本的四进四出,不少于三次公布上市计划却未果,在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双重身份中艰难探索……面对媒体时他也多次坦言,很累。不过他知道这个累是自己选择的,没谁逼着。对于曾经的困难,莫天全似乎不愿意多提,毕竟20多年前,他在巴基斯坦参与工程援助项目时险些遭遇不测,所以这12年的一路闯关,在莫天全看来,也许真的并没有那么惊险。“我这个人好像比较健忘,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往前看的比较多。”
当莫天全终于在纽交所敲响上市钟声,为搜房的漫漫上市路画上圆满句号时,曾有媒体猜测莫天全会借道IPO赎回股权。这样的推断不无依据。11年里IDG、高盛、法国传媒巨头TraderClassified Media、澳洲电讯Telstra都曾出现在搜房的股东名单中。只可惜人们猜中了过程却未猜中结果,搜房曾经的大股东澳洲电讯赚得盆瓢钵满风光退出,莫天全却将手中的搜房股权全部转出,成为了地道的“裸管”。
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似乎是每家公司都跳不开的话题,如果有好事者单就这个写上几套书也并非难事。不过莫天全这里的解决思路倒是颇为简洁,“我一开始就认为搜房不会一直属于我,每个人在这里的身份都是阶段性的。这家公司迟早是别人的,创业者要为此做好准备。”习武的莫天全相信中国文化里的“有容乃大”,他鼓励搜房团队“要有开放的心态”:“一个伟大的公司要做成不知道是谁的公司”,“和我们一样在纽交所上市到现在还存在的公司是GE,现在我们都不知道GE是谁的。”
对于什么样的企业称得上伟大的公司,莫天全自有一番清晰的标准:一,是否对股东有益;二,是否对员工有益;三,是否对社会有益。看来,莫天全抱定了目标要将搜房努力做成伟大的公司。而这个过程中退让的智慧固然可贵,但显然光有舍弃也还不够。在公司管理中,莫天全一路推行业绩优先。“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公司的业绩。业绩好,关系就顺畅;业绩不好,矛盾就来了。”
除了搜房多年良好的业绩,如果说还有什么让投资者安心,那或许就是莫天全和他的团队了。外表谦逊斯文的莫天全对于公司的管理自有一套不可变化的原则,就像在用钱上,搜房上海办公室的负责人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在搜房获得澳洲电讯20亿元的投资后,员工曾希望申请8万元装修一下办公室,但遭到莫天全的拒绝。但是在他认为该花的钱上,“我们是一点都不打折扣。”在他看来,搜房该花钱的一个重点就是“搜房干校”。
莫天全口中的“搜房干校”正式名称是搜房管理学院,成立于2005年,并在当年的10月末有了第一期搜房“黄埔军校”的学员。干校成立6年来,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设定培训内容、安排讲师,到现在已完全实现体系化。至2011年11月,干校已经进行了M系培训25期(针对公司内容部门、营销团队负责人级别),D系培训9期(针对分公司总经理、主编及其他部门相当级别管理人员)以及多期E系海外培训(针对高级管理层),培训数量达到929人/次。对于一向喜欢用数字说话的莫天全来说,这着实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不过,莫天全应该更得意于数字的实际效果,用他的话来说,干校“就跟洗脑似的”。一位搜房家居深圳员工在参加完M16培训后,曾留下颇为煽情的感悟,“干校培训,让我意识到搜房网有多么伟大。干校培训,让我了解到做管理有这么多技巧。跳出井底,豁然开朗,原来还有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可以想,很多从未做过的事情可以做!”
员工的肯定对于莫天全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搜房现在的CEO、CFO、COO等一批高管,都是搜房自己培养起来的。十年前进来时,他们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验,摸爬滚打,都有很大的成长。这也是公司最需要的,因为没有他们这批管理人员成长起来,这个公司没法办了。”
莫天全自称是比较传统的创业者,从读书到留学,从道琼斯最底层的信息分析员到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管,再到借钱创业,每一步看似都走得中规中矩。不过莫天全认为这种保守还是很有必要的,就像他不看好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比尔•盖茨、扎克伯克能有几个?”在创业这种九死一生的赌注中,总得有些“干货”,“如果说我们比别人有什么更擅长的,可能就是判断力吧,知道怎样把各种各样的资源整合到一起。”
判断力这种词听起来总归有些虚无。莫天全自己总结,早年读书时工科+经管的学科背景,很有助于形成后来的思维方式。“首先你知道你在做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别人有什么,能不能匹配。双方的人、双方的队伍是不是有chemistry,能不能合得来。这需要一些直觉。”就像当初在国内走访了十多个单位,从国家各部委到各个公司,莫天全就单单相中了中房指数系统,尽管那个时候的中房指数系统甚至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莫天全当初的判断促成了后来的合作,如今中国指数研究院已成为搜房强有力的研究后盾。当然,莫天全判断力最好的例证还是创办了搜房,在中国最具活力的两个行业中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点。
说起未来的打算,莫天全的答案还是离不开搜房,“把搜房做好,让自己少累点。”他还拿朱镕基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时对学生们说的话鼓励自己:“希望你们每个人能给国家管理好一家公司。(学生记者 彭菲)
清华经管学院校友、原搜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房指数系统秘书长、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组长、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198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1989年取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1988年~1990年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组织改革研究组。并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1991年赴美攻读印第安那大学经济与管理博士。曾先后任道琼斯Teleres亚洲及中国董事总经理、美国亚洲开发投资公司(ADF)执行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