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邮箱
  • 教职工内网
  • 用户登录
  • EN

《清华探究》EMBA首次开课全程纪实

2012-11-28
阅读:

      一群特殊的“大龄”学生,手中拿着封面印有“清华EMBA”字样被称为iEMBA的平版电脑,三三两两地从FIT楼里的国家实验室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暮色将近,同学们却意犹未尽。两天时间,四大模块,两个院士专场课堂,八个重点实验室,十大校园风物,近二十位教师的讲授研讨……想到首次开课的《清华探究》EMBA课程即将结束,大家心中满怀不舍。

 

“探究”第一课:开宗名义融合创新

 

11月22日上午。还差几分钟八点半,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302教室静悄悄。

    黑压压的一片,清华EMBA12-F班的同学早已全部就座。各自打开iEMBA,连接清华无线校园网,点击“清华EMBA课件”图标,手指快速划到写有《清华探究》课程名的图片上,点击进入,滑动课件列表,单击“先进医疗健康技术产业化探讨”,待幻灯片全屏显示,调整好iEMBA的角度和位置,先后朝讲台上看去。

EMBA同学体验iEMBA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卢达溶教授走到讲台前,和蔼可亲地说到:“非常高兴能和来自经济改革主战场的同学们共同搭建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桥梁,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我们将组成学习共同体,细品清华人文历史,探寻科技前沿新知。同学们来自不同的行业,老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乍一看,联系或近或远,但是深入接触后,大家会发现,每位老师的研究都是综合性的,都在努力实现着多学科的交叉,这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把住这个脉搏,用足人类通用智慧,让我们一同来开启管理与创新融合的未来之路。”

卢达溶教授

此时,黑板前的两个投影上早已显示着即将授课的幻灯片,刘静教授手中拿着激光笔在讲台前踱步,只等时间一到八点半,马上开课。这EMBA12-F班《清华探究》课程的第一堂课也是《清华探究》这门全新课程的第一讲。

刘静,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双聘教授,百人计划入选者。他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为学生做题为《先进医疗健康技术产业化探讨》的报告。在简单的引言和提纲介绍之后,刘静教授就直接抛出了三个思考问题:“大需求,如何催生‘大’技术?好技术,如何实现‘旺’市场;善举动,如何赢得‘好’口碑?”这三个问题贯穿了科技、产业和消费者,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刘静教授

刘静教授借用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SMART图表向同学们分析了美日等国在医疗设备领域的战略部署,并最后落脚于我国医疗仪器工业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发展官、产、学、研、医的新架构,构建下一代先进医疗健康设备的技术体系,探索颠覆性的先进诊疗原理和方法。”刘静教授总结说。

随着两个技术专题的讨论,课堂热度逐渐增加,在讲到“手机平台上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时,无疑,热度达到峰值。“手机医疗”、“无限健康”、“睡眠监测”等这些新的科技前沿在博得了众多眼球的同时,也诱发了教室里分贝值的猛涨。

如果课堂讨论也算是一种反馈的话,那么分贝值猛涨这个反馈则宣示着《清华探究》首讲“开门红”,第一模块开局顺利。第一模块,主要关注生物医药行业和纳米技术产业化,目的是想让同学们到技术生产的源头,与科研工作者研讨技术的前沿发展和创新过程,寻找企业技术进步的契机。

下课了,前排的同学还在讨论“Ar-He刀”。刘静教授耐心地解释说,它又叫氩氦刀,是一种美国生产的低温医疗器械,我国已有很多城市在用,但目前均只能进口。

 

两院士出山:高屋建瓴大家风范

 

10^-9,单位米,1纳米的长度。

410亿,单位元,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工业软件市场的规模。

当前一天清华EMBA12-F班的同学还沉浸在以纳米为度量单位的碳纳米管的奇妙世界中,转天他们就不得不把自己带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宏观视野中。在显微镜下聚焦“两化融合”,在放大镜下纵论纳米科技,正如一些同学所言,“这大抵就是院士的范儿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范守善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教授分别于22日和23日为同学做专题讲课。范守善院士现任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可控制合成与应用探索。吴澄院士自1986年就参与并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及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主题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现为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范守善院士

“我和大家交换我17年的碳纳米管研究经历,让大家了解基础研究、产业和创新,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范守善院士还开玩笑称“为了看起来离‘经管’近一点,自己特意在题目中加上了‘创新’、‘产业化’这两个现在最时髦的词”。他不仅谦虚,而且讲课形象生动,擅用打比方,艰涩的技术从他嘴里说出来通俗易懂,还“很好玩”。尤其是在讲到碳纳米管薄膜扬声器和碳纳米管触摸屏的部分,很多同学更是直接大呼“神奇世界大揭密”。

基础创新到产业化:理想与现实。不管神奇“揭密”多么有趣,其背后贯串的主线——基础研究发现与纳米产业创新并未偏离过。他通过总结自己的科研实践与长期的一线思考,对我国基础研究的产业化的现状和未来做了大致的分析和判断。“发现、热点、聚焦和应用这几部分让我们搞基础研究的人感到兴奋、激动,但之后的规模制造、政策扶持和市场营销部分又让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实现从基础研究的真正产业化,还需要在座各位的努力。”

需要努力的不仅仅是基础研究的产业化,还有“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个贯穿我国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要及时注意转型、经济增长新动力这些宏观的但是有决定意义的大方面。”吴澄院士在演讲中提出了在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八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及产业化机遇,并认为这些点“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意义,可以参考”。点到为止。在同学对这两场讲座的评价中,“高屋建瓴”、“战略性强”两词出现频率最多。

吴澄院士

创新的成果必有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方法则出自方法论。两位院士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渗透他们的方法论。唯有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参透各种道理,才能有所顿悟。

 

设计与管理:貌离神合交融渗透

 

11月23日上午。《清华探究》课程的上课地点从经管学院的舜德楼迁到了美术学院,此为课程内容设计中的第三模块,即从艺术与设计的视角切入,换个角度看品牌与战略,扩展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整个模块包括两场课堂讲授和三场实验室研讨。

“设计是一种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战略工具。但大多数企业忽略了设计作为战略工具的使用。他们没有意识到优秀的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环境、沟通和企业和形象。”显然,蔡军教授的这种告诫说到了很多学生的心坎里,讲课结束后很多学生跑到讲台上去和他交流请教。蔡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致力于设计战略与管理研究。“设计管理——企业转型期下以用户为导向的战略整合与创新”是他本次授课的主题。他用基础理论导引,穿插案例分析,置身经济全球化的语境,前瞻设计管理的无限可能。

蔡军教授

“系统管理与战略管理的系统整合……通过提升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满足和创新用户需求,使企业获得不断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蔡军教授一再重申,“设计是一个系统”。

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更是一种理念。可持续设计就是是探索一种保证企业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人和社会的需求共赢的解决方案。作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的负责人,刘新教授富有哲思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可持续设计”的认识和思考,甚至还有对“增长”、“发展”、“进化”几个概念的哲学层面探讨。整堂讲课中,一幅幅反映人类生存现状的图片令人触目惊心,而刘新教授所倡导并践行“为社会公平与和谐而设计”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又让大家看到了未来希望所在。同时,刘新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可持续设计落实到服务层面,就必须要有商业模式,而这个是经管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和经管合作。在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在院内设有设计系。”

刘新教授

“打破学科间的疆域和壁垒,商业模式加设计管理,这种模式将可以在未来解决很多问题。”刘新教授谈到融合的前景显得很兴奋。

“艺术与管理,天生就有很多方面需要融合,这是一个趋势,值得我们继续探索。”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蔡军教授愿意继续在融合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些努力。其实多年以来,蔡军教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与经管教授都有合作,早就与经管学院的老师们成为一家人。

 

实验室研讨:开阔眼界实地寻宝

 

《清华探究》这门课程由钱颖一院长亲自主持设计,凝聚了清华EMBA教育中心全体同事的智慧和心血。在重磅推出之前已经酝酿了一段的时间,清华EMBA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在考察了清华大学一百多个实验室的基础上,精挑细选出八个代表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实验室,分别是:医学微系统技术实验室、药剂学实验室、纳米中心超净实验室、汽车造型实验室、照明与色彩实验室、信息艺术设计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运行演示中心、以及超级计算中心。同学们分成小组轮流走进实验室,在现场体验式教学中触摸科技前沿新知。技术与管理的融会贯通,文科与理科的交叉整合,强烈地冲击着他们。

同学们参观纳米中心超净实验室

“从钱院长在开学典礼上介绍这门课时就很期待。上过之后很满意,搭配比较紧凑,形式比较活泼,在短暂的时间内,走进好几个学院,了解各种学科,是从整个科学技术层面来了解清华整体的科研技术水平,很震撼,感觉很强烈。”EMBA12-F班的任雁飞同学刚刚观摩完第四模块中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中心,还沉浸在CNGI、CERNET、ORIENT所带来的技术亢奋和自豪感中。稍事平静后,他说:“我们之前的思路是单一的,但这次实验室探究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不再拘泥于之前的专业中,这是我感觉在清华这个平台上最大的收获。”

同学们走进清华美术学院汽车模型实验室

探究,先探后究,打探情况,选中兴趣点,然后再深究。“《清华探究》这门课,虽然不敢说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对清华深层次的了解阶段,但最起码直观的认识是有了。”EMBA12-F班的徐晓东坦露。

实验室是创新的核心地带,创新是国家民族的未来,而EMBA同学作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则是能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带来社会变革的群体。这门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同学们与作为国内顶尖综合性大学的清华大学所拥有的实验室群发生关联,寻找自己新的生长点。

 

冬日清华园:百年积淀人文日新

 

“你是否知晓清华园中的钟灵毓秀?/你是否闻沁百年学堂的书尺留香?/你是否领悟清华礼堂的人文日新?/你是否看到日晷背后的光景变迁?/你可曾梦回“荷塘月色”的娴情雅境?”不曾料想,在清华EMBA2012年秋季新生入学酒会上的这一段“广而告之”,竟成为很多同学的惦念。

11月22日下午。在初冬的寒意中,《清华探究》的第二模块—“清华人文历史探究”拉开帷幕。天气有些阴沉,似乎是在映衬清华校园百年的历史沧桑。主讲黄延复先生是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学者,从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一直没有离开过清华园,至今已在园子里呆了六十二年,被誉为“清华传统精神的守护者”,也是国内研究梅贻琦校长教育思想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权威学者。

黄延复先生的生动讲解赢得同学们喝彩

黄先生黑白格子的鸭舌帽和绒质格子围巾充满英伦风情,但脸上或深或浅的老年斑、露在帽子外面的花白头发、身上那件已经开裂的长款铁锈红皮大衣和手中的拐杖却合起伙儿来泄漏了他的年龄—84岁高龄。

黄先生与这个模块的“特约嘉宾”钱颖一院长一起带着同学们从二校门开始,途径日晷、清华学堂、驻足王国维纪念碑、同方部,绕过图书馆、西体育馆、静观古月堂、“月涵松”,最终抵达照澜院故居。黄老先生对园子里的人物、历史、轶事等如数家珍,不仅传“正史”,还讲“闲话”,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时不时语出惊人,博得阵阵喝彩。黄老先生把二校门两边的墙比为屏障,松柏比为卫士,共同守卫清华园时,语重心长地说“在场的同学们就是卫士,清华文化就是屏障,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拒绝庸俗的、世俗的东西侵入校园。”同学们大呼“妙哉”!短短一会时间,黄先生就被尊奉为可爱的“校宝”。

同学们实地“探究”清华人文历史

黄老先生一个人show的效果就如此之好,那和钱院长的对话版show则更自不待言。黄老先生讲解,钱院长追问——“这个是怎么回事儿来着,给大家讲讲”——黄老先生讲述,钱院长就在旁边做现场“脚注”。有同学形容他们二位像是在说相声,一个捧哏,一个逗哏,“笑”果很好。当然学习“效”果更好。

在整个游园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很兴奋,沉浸在浓郁的清华情怀中,徐晓东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来清华EMBA念书,但对清华校园其实并不清楚。之前很多心里向往的地方也都还没来得及去,这次终于有机会可以去了。这种课程安排非常好。”欣喜之情和满足感依旧难掩。

“下午走马观花看看,晚上我们再细细说。”由于时间关系,黄先生不得不暂时割舍分享的欲望。在22日晚上的《清华人文精神与校园风物》专场讲座中,老先生终于得以一吐为快,快到预定结束时间的时候,老先生说:“我兴奋了”。“我所主张的清华传统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东西文化,荟萃一堂。”黄先生最后告诫道:“以无通才之专家临民,非为新民而为扰民。”

黄延复先生解读“清华精神”

品,细细地品味清华的传统到底是什么;溶,慢慢地溶解,将自己溶入清华的文化中,再将清华的文化溶入自己的血液和事业中。在《清华探究》课程中,大家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眼界。

11月23日深夜。EMBA12-F班班级主管沃静老师收到一条来自该班班长王家彬同学的短信:

“《清华探究》是极其好的一门课程。这不是我的结论,这是同学的共识。学习了知识,促进了多学科交流,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汇贯通。吸收了清华精神,培养了文化底蕴,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交流。钱院长以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经济学家和大学者,亲自设计课程,亲自考察授课过程,亲自延揽名师,亲自陪同学生在刺骨寒风中学习考察,既体现了礼贤下士,故黄先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怀;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平等的尊重和长者的爱护,深爱清华一草一木并传达给每一个同学,深得梅先生教育精神真谛,当之无愧是品格高尚、严谨负责的中国当代优秀教育家中的代表,为人师表,令人动容。我们为能选择水木清华,为能投身于钱老师为代表的经管学院各位老师门下求学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是为高格。感谢老师们的付出和努力。”

至此,《清华探究》课程的“首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清华EMBA团队“探究清华”的路程才刚刚起步,一种在路上的心情,只为梦中的麦田……(供稿 EMBA教育中心 编辑 沟通办)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