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清华经管学院1994级会计系校友、会计专业硕士项目资深校友导师方宝荣女士应邀出席清华会计高端论坛,做了题为“会计专业背景在投行如何生存”的讲座。论坛由清华经管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学术主任罗玫教授主持。
方宝荣首先对投资银行进行了介绍。实体经济的运营可以分为生产运营与资本运营,离开资本企业的生产运营将陷于瘫痪,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投资银行正是围绕资本展开业务的。在金融市场上,投资人持有资本,并想将其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获利,而企业寻求外界资本的投入以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在过去,商业银行扮演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中介角色,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借贷风险,因此在脱媒化的趋势下,无须承担资本风险的投资银行成为了联接投资人与企业的桥梁,出色地完成了“哪些钱给哪些人用”的任务。期间,方宝荣特别提到了“中国墙”,也就是投资银行内部一种有效分离一、二级市场信息的机制;她为大家详细解释了中国墙如何防止内幕交易以及过墙情境等相关内容。方宝荣总结到,作为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在脱媒化的过程中,投资银行实现了不同投资人与不同企业的对接,使得投资人与企业间的风险和信息更加对称;同时投资银行在企业资本运作、并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介绍完投资银行行业后,方宝荣又为大家讲述了具体投资银行业务的工作流程。

方宝荣(中)与被指导学生合影
之后,方宝荣就会计专业背景的员工在投资银行的优势进行了总结。根据多年的投行从业经验,方宝荣认为会计背景的员工在投行有三大优势。第一,熟悉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实践的反映,会计毕业的学生通过财务报表可以很容易的倒推企业业务,因此能够更快地了解企业。第二,数字的敏感性。会计系学生本身对数字的敏感性,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记住报表的核心数据,因此很容易在小组讨论中树立自己的权威。第三,会计的平衡思维。企业的业务的繁复往往导致工作人员很难理清头绪,而借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思维,通过会计分录的方法则有助于理清企业的各种业务。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同样有劣势。方宝荣指出,会计系学生有时太过遵循理论,不懂得变通。实际工作中,有些财务数据是很难获取的,因此需要对财务计算公式简化,但是会计系毕业的学生在这方面过于较真。此外,方宝荣指出,会计系毕业的学生,在投资银行业工作中会较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更熟悉财务报表,在具体工作中有一定的实际优势,但是也往往因此固步自封,仅关注财务分析,忽视其他技能的提升,因此无法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家。
通过对会计背景学生的优劣势的分析,方宝荣认为会计系毕业的学生要在投资银行中生存,就要努力提升自我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所谓提升硬实力,是指会计系毕业学生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好包括财务分析在内的各种工作技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同时,方宝荣指出会计系毕业的学生也要提升软实力。在她看来,软实力就是影响客户的能力,不管身居何职,在工作中都要时刻谨记“这是我的客户”,要有主人翁精神。因此,方宝荣告诫同学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成为“rain maker”,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投资银行家。

学生提问交流
讲座结束后,方宝荣就证监会市场化改革、投行业务市场容量及行业自律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交流。(供稿硕士项目办公室编辑沟通办)
【背景介绍】
“清华会计高端论坛”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定期举办,结合会计系罗玫教授开设的“会计实践专题”课程,邀请与会计专业就职相关的商业领域杰出人士举办讲座,与同学们近距离地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论坛旨在使会计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相关知识在各商业领域中的实践应用,并深入了解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