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清华同方讲席教授魏杰
这本书的首发是8月12日,但是我7月28日就拿到这本书了。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有两个感想非常深刻。
第一,我们理解老院长在上海的讲话离不开当时的上海背景,离开当时的上海背景,就很难理解他讲话的真正含义和实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朱镕基同志去上海的时候,是上海最困难的时候,实际上朱镕基同志把上海从困难期带入起飞期,就是1987年12月份到1991年11月份。 当时上海是非常困难的,三个特点很明显。
一是改革开放滞后。那个时候中国改革开放不是在上海,是在三个地区:一个是珠三角,以广州、深圳为中心,那时港澳资本、台资、外资很活跃;第二是江苏乡镇企业崛起,当时很活跃;第三是浙江民营企业崛起,很活跃,这三个区域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里最活跃的三个地区。上海当时并不活跃,而且那个时候上海的情况很困难。我记得当时去江苏调研,乡镇企业崛起以后,江苏的苏锡常、杭州、泰州、温州,当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到星期天的时候,上海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流向江苏,打工去了,因为上海的产业技术雄厚,技术力量强大,所以我们在火车站就发现一个现象,大量上海的技术人员流向江浙一带。那时候还没小车,接的时候,是把中型卡车改装成一个吉普车来接人,还有改装手扶拖拉机来接这些人,所以可见当时上海的改革开放很滞后。我们当时调研的时候经常路过上海,上海是中转站,但不是调研它,而是江浙一带。
二是民生和交通欠账很多。当时上海的民生和交通非常糟糕,那个时候从虹桥机场出来,到上海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一条直通道,都是红绿灯,而且路都很窄。民生更差,当时全国的住房,北京和上海比,上海差远了。那时候的基础设施,上海和北京是不能比的,因为它的欠账很多。有一次我们从厦门要回北京,没有直达的火车,要在上海中转,当时在上海上厕所都很难,那个时候五星级宾馆几乎没有,有些小宾馆不让你进。那个时候是非常落后的。
三是干部队伍问题很大。一个是在作风上,朱镕基批评戴表、抽烟,贪腐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思想上动不动就问姓社姓资,那个时候上海很特别,我们去开会,上海当时就问,你这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大力批评江苏和浙江。那个时候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很成问题,不像现在。
当时我们觉得,上海有三个困难,一个是改革开放滞后,一个是民生和交通欠账很多,第三是干部队伍并不怎么样。所以朱镕基同志去的时候应该是最困难的时候,他这三年时间,把上海从最困难带向了起飞阶段,上海真正的起飞是在1991年底。
读这个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他到上海以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大力推动改革开放,而且力度很强。当时我们去的时候,觉得他的改革开放很有意思,他是用开放带动改革,用开发带动改革。开放就是搞了那么多外国的银行家、企业家来,欧美资本实际上就是在朱镕基同志去了以后开始大量进入上海。再加上开放浦东,所以我们讨论,觉得上海是开放和开发带动了改革,这个特点很明显。他的书里面许多都与此有关系。
第二件事是大力推动民生和交通。这里面我数了一下,20多篇都与此相关。实际上上海后来的大上海框架,就是朱镕基同志当时提出来的,南北高架,内环、中环、外环,现在的基本框架还是这个框架,说明他对这个很重视。菜篮子工程、民生、住房改革都是从上海开始的,住房公积金是在上海从朱镕基开始的,后来才推广到全国。
第三件事是解决干部问题。这本书讲了好多廉政的问题,谢老师讲到你的同学讲的情况,都是真的,而且那时候他很严厉,在这方面也是做出了表率。同时对姓社姓资问题,也是朱镕基同志这个书里讲得最好的,尤其是1989年以后,那个时候形势严峻,实际上是很困难,在这个条件下他能推动,很不容易,所以这看出了朱镕基同志智慧很高,他不仅有胆略,而且很有智慧。朱镕基同志这个书讲这三件事讲得最多,所以他离开上海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对他有一个评价,就是“一手烂牌打赢了”。
我觉得朱镕基同志在上海这三件事做得很好, 所以朱镕基同志真正把上海从困难带入了起飞期,就是1987—1991年。这个书里反映得最好。我觉得这个书收录的内容很好,但是好像有些还没收进来。我们当时调研的时候,有些讲话没收进来。但是总体来讲,这三件事是他最好的写照。
第二,这个书虽然是讲的是上海,但是今天对中国仍然有重大的作用。这本书读完之后,对现在的中国还有很大的启发和要考虑的问题。我觉得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继续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我们要完蛋,这句话现在还适用。朱镕基同志当时讲,不改革开放要完蛋,现在还是这个状态,得继续改革开放。最近我跑了一下留守儿童学校,一方面看到留守儿童学校这么艰难,另一方面看到地方政府的大楼一个比一个好,你就心情很沉重。一方面看到似乎好多东西进步很快,但是内部许多问题又感到非常沉重。我觉得朱镕基同志那句话“不改革开放中国就要完蛋”还适用,而且现在进入深水区,更不改革,更要完蛋,那个时候还是表面问题,现在进入深水区了,要加速改革开放。怎么改?他的书里面讲得很细,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上海改革有几点想法,就是从金融改革到企业改革到社会体制改革,这都讲到了,我觉得仍然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第二个是民主与法治的问题,这个问题朱镕基在11篇文章里讲到过,他没有空话,全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很明显的提出来:“你不要宣传我朱镕基,我们未来的发展是要靠制度的设计,不是靠个人。你可以宣传江泽民同志,不能宣传我。”这个话讲得真是有水平。最后讲到还是要讲制度设计,民主与法治的问题。一个人对整个的监管是有局限性的,要靠体制,就是民主与法治的问题,我觉得这一条对现在仍然有作用。第三条,党风廉政建设,这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现在为什么我们公信力比较差?实际上不能怪老百姓不相信我们,其实是我们做得比较差,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如果不做的话,老百姓对你仍然是两张皮,内心不会真正的支持你。真正想让老百姓支持你,那就要做一点实事,党风廉政建设,我觉得要真正做一点事情。如果不做的话,不断的出现这个部长、那个部长,底下都是几千万,现在几千万的都没法判罪了,因为太多了,这样搞下去的话,他更不信任你。朱镕基的党风建设讲得很好,他尤其在两篇文章里讲到未来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我觉得对现在仍有非常好的意义。
这是我读完之后的感想,一个是从当时上海的情况深刻理解到朱镕基同志在上海的作为,确实是一手烂牌打赢了;第二就是对现在仍然有巨大的意义,我们学习它的重要目的不在于怀旧,而在于对未来的思考。我觉得如果能起到这个作用的话,老院长出这本书,就不枉费他的苦心了。朱镕基同志是不太重视自己名誉的人,之所以出这本书的原因,不在于自己,而在于国家,在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觉得要好好读读。谢谢大家。(本文根据魏杰教授在座谈会上的讲话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