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
  • 经管学院
  • 用户登录
  • 经管邮箱
  • EN

毕业季|佘卓霖: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2020年07月10日 00:00
阅读:

佘卓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联合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将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在读期间,在国内外主流管理学术期刊共发表11篇论文,包括8篇SSCI论文(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等)和3篇CSSCI论文(《管理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连续四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德育工作助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系列荣誉。

1.jpg

佘卓霖

“因为新冠疫情,不觉间在家已待到夏日,乡间小麦开始略显金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农人的收获季,也是我们特殊的毕业季。从2015年入学至今,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度过五年时光,求学过程中有努力,有收获,也有思考。借此机会,我想将自己在学习与科研上的些许感悟分享给各位同学,期待与大家共同进步。”

——佘卓霖

遵从内心,从容笃定

记得博士二年级时,本科学妹来问我要不要读博,我的回答是——如果有学术追求,喜欢探索钻研,并且希望在高校等科研院所就职,那可以读。但是读博之路漫长而艰辛,最终选择之前应当深入思考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家庭、收入等诸多因素。

其实关于是否要读博,我向来不敢贸然地给他人意见,因为大家的初衷不尽相同,关注点也未必一致。尽管如此,我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学术研究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学术做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读博并不容易,虽然不用朝九晚五上班打卡,但实际工作时长可能远远超过上班族。博士生们常常深夜还在挑灯夜战,阅读晦涩的英文文献,苦思冥想研究问题。不过,苦中亦有乐趣:比如苦思数日终于豁然开朗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会欢欣雀跃;比如自己“不成熟”的研究想法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会心里窃喜;比如反复修改的论文终于被期刊接收,会成就感爆棚!

所以,博士阶段是一个劳累与幸福兼具的过程。于我而言,“内在动机”是贯穿我博士阶段的关键词。日积月累的学习培养了我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也正是这份兴趣和热爱才支撑我在学术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我在面对论文拒稿时还有斗志进行重新修改,在懈怠懒惰时还可以想到自己待完成的研究目标,在面对外界诱惑时还可以坚守自己的初心。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选择之后如何坚持。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所以,如果已经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那么“努力”兴许是主要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博士生,首要任务是海量的阅读,学习更多的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等。有些人可能认为读文献作用不大,因为文献中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但其实,读文献就像是在吃饭,一星期前吃了什么,恐怕不会有人记得,但吃的食物却着实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因此,好的文献就像给身体提供“养分”的食物,为接下来的学术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前期找研究切入点需要看文献,科研进行中找创新点以及遇到困境时都需要参考文献,论文出炉准备投稿前还需要阅读文献,以跟踪最新进展。所以,博士阶段十分有必要保持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定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优秀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品味和鉴赏力。

此外,坚持论文写作也是提高学术能力的必经之路。论文写作不会一蹴而就,注定是艰辛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乃是家常便饭。只有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再三推敲,才能出来一篇满意的文章。记得在本科二年级时,我开始接触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老师让我写一个中介假设,当时愁了几天,硬生生憋出来的几段话被老师要求反复修改。再后来,我坚持每周写一小篇英文短文,这为我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助益不少。其实写作是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输出的重要方式,养成写作的习惯,写而知不足,通过写作,不仅能帮助我们夯实基础,还有助于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当然,还需要谨记于心的是,当撰写科研论文时,在确保逻辑严谨的情况下,语言表达尽量要言简意赅。这也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

广泛合作,沉淀自己

2.jpg

佘卓霖参加美国管理学年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研究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个不断与学界同行交流,激发学术思想的过程。学术灵感的火花总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因而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也是提高学术能力的关键。由于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与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相互交流的过程能督促我们不断反思和消化所获得的知识,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解答困惑自身已久的问题。另外,学界同行之间的交流研讨还有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今学术圈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与其单枪匹马,不如团队作战。我目前的论文大都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分工协作,共同推动研究项目的完成。当然,广泛合作的同时还需要有所聚焦,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同时开展的研究项目过多,则可能会有力不从心之感,那样的话,不仅影响项目的质量,也可能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学术之路艰辛而漫长,记得导师曾教导我们,“耐得板凳十年冷,方能成就真学问”。其实,“冷板凳”恰恰是学术之路的积累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沉潜阶段。也许博士阶段是最能静下心慢慢琢磨研究的阶段了,每天骑着车去工位或图书馆,无杂事的纷扰,没有浮华的喧嚣,可以埋首书堆,安安静静的阅读、思考、总结和提高。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学术圈似乎不断追求论文发表的速度,一方面迫于考核的压力,另一方面唯恐速度稍慢,自己苦心研究的成果便已被他人抢了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论文的研究质量可能难以保证,明明可以打磨得更为精细却退而求其次,先发表为上。

我们湖南老家,有一句山歌歌词,“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是泡茶经验,冷水泡茶虽然不像开水那样瞬间折出香味来,却因为浸泡时间加长而茶香更为浓郁。放到学术研究上,也是同样相通的,做科研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需要沉住气,静下心来,精雕细琢,才能打磨出高质量的精品。

回望五载,时光荏苒;点滴在念,感慨系之。何其荣幸得以求学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管学院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一个课堂都精彩纷呈,每一次会议都大师云集,每一次研讨都受益匪浅,每一位老师对博士生的培养都倾注全力。在这里,我要由衷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他们教会了我:做人要谦和有礼,治学要脚踏实地。还要衷心感谢指引我的老师们和相依相伴的同学们,你们让我少走了弯路,使我即使在困顿之时仍能感受到温暖,心中怀有希望。

我们的校歌里有一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想作为一个清华人,对母校最好的回报就是尽己所能传承这份清华精神,心之所向,但行前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最后,借用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

供稿:教学办

编辑:张晓雪

审核:赵燕